XX年成人教育中心工作總結

過去的一年裡,我鎮成人教育中心學校在上級各有關部門的關心幫助和指導下,在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按照年初學校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服務農村經濟促進農村勞動轉移這箇中心,全體教職工團結拼搏,艱苦奮鬥,學校各項工作都取得了顯著成績,贏得了上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及東灶港的老百姓的認可與讚譽。

一、職成一體兩手抓,職業培訓大步跨。

我校在抓緊職校建設的同時,充分利用職校的資源和師資,今年1—11月份共舉辦電腦培訓班3期,培訓人數92人次,其中回鄉初高中畢業生60多人,獲得中級證書及信息技術等級證書的有30人,該培訓項目為學校創收1.5萬元,電腦培訓已成為我校一個品牌、一項特色,在本鎮具有較高知名度。另外,學校還舉辦了短期縫紉培訓班1期,餐飲服務培訓1期,電工培訓班1期,線切割培訓1期,法律知識培訓2期,企業安全培訓4期,還與鎮農技、黨校、司法、團委、獸醫站等部門聯合舉辦漁業和各類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等計10期,培訓6200多人次。另外,學校與勞動局培訓處為企業職工進行技術培訓,並進行電工、電焊工、車工等項目的考核,獲得證書的有15人。學校充分挖掘潛力,合理利用現有資源,主動出擊與海門鹽場、黃海襯套有限公司、東興冷凍廠等單位合作,為企業定向培訓提供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學校還與海水養殖大戶聯辦20畝養蟹池塘和機械加工實訓基地,為學校的富民技術培訓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踐保障和經濟基礎。

二、結合實際,強化領導,發揮優勢,注重服務,科學運作,使我鎮農村富餘勞動力培訓轉移工作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今年1-11月份,培訓農村富餘勞動力261人,其中回鄉初高中畢業生87人;今年轉移輸出188人,其中回鄉初、高中畢業生74人。

1、領導重視,切實把此項工作納入工作重要日程。

學校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的檔案精神,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作為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作為重中之重,下大力氣落實培訓工作。首先,學校全體成員分工負責,到各村、各部門了解需求信息,與各企業聯合辦學事宜,組織生源,安排培訓內容,打通培訓的就業渠道;其次,為了全面抓好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學校在教育局和鎮黨委、政府支持下,從強化領導入手,及時召開專題研究,制定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實施意見》,確保“七落實”(落實培訓對象、培訓基地、培訓專業、培訓時間、培訓形式、工作制度、培訓經費);第三,靠前指揮,聯合農技等部門,組織技術人員下村入戶,為民眾解決實際問題。最後,結合本鎮XX年轉移目標數提出了培訓計畫,並層層分解,將“一把手負責工程”納入目標管理內容。

2、加大宣傳培訓工作力度,把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變為農民的自覺行動。

第一,按照上級領導部門的安排和部署,採取多種形式,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外宣傳力度,制定下發了《東灶港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計畫》,充分利用廣播報紙等媒體、鎮辦《心連心》簡報、掛橫幅、貼標語等形式廣泛宣傳。

第二,及時發布信息,組織專職人員利用網路、報刊、電視等多種媒體,廣泛蒐集各種用工信息,與市、鎮有關部門、部分用工單位等聯繫,並迅速將這些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及時對外發布,讓在家的農民得到可靠的訊息。截止11月,共發布19次信息共73條,有250餘人來諮詢。

3、加強培訓,規範管理。

學校將學習《勞動法》、《契約法》、實用技術、外語等也列為培訓的必修內容,以培養高素質農民強大競爭力。今年我校與農經、派出所等部門單位配合,使農村勞動力實現檔案網路化管理,對發生變化的人員和項目及時進行調整,保證農村勞動力資源的詳實、準確,步入規範化、科學化,使得最大程度滿足農民培訓意向,取得最大轉移培訓效果。

4、轉移培訓,做到求真務實。

依託職校陣地,學校堅持以“德育為首,以質量為本,以市場為鏡”的培訓理念,發揮學校優勢,採取有力措施,確保轉移培訓工作落實到實處。

(1)、按需求設定專業。緊緊圍繞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就業所需,發揮學校專業優勢,開設了禮儀、計算機套用、海水養殖、服裝裁剪、電工等5個專業。通過集中面授、基地演練、工廠實習等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突出技能型培訓,使培訓學員真正掌握一技之長。

(2)、聯合辦學,訂單培訓。學校主動面向市場需求,簽“協定”,找“訂單”,本年度舉辦服裝培訓2期,培訓人數42人,其中學校安排28人到蘇州、浙江、本地等服裝廠就業;與東灶港酒店簽訂協定,合辦了1期服務員培訓班,共培訓學員15人,實現了勞動力轉移輸出的成功。

(3)、安排轉移培訓服務工作,建立轉移培訓檔案資料。主要是在名冊、教學、教材、備課、培訓專業、主講教師、季度報表、每期培訓工作小結等,派專人負責每期培訓工作,及時了解動態,提高培訓實效。成立就業服務小組,深入到學員家庭中了解就業意向,制定學員培訓就業計畫,走進工廠了解學員工作情況,對不能適應工作的學員進行回爐再培訓,做到“學員有所學,工廠有所用”。

三、強化管理營造優良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