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省宜林地拍賣情況的調查報告

2、不斷完善拍賣政策,建立競爭激勵機制。

(1)合理確定拍賣承包期。目前導致宜林地長期得不到治理的主要原因是民眾擔心政策變化。合理確定宜林地拍賣期限,可以消除民眾顧慮,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促使其積極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加快治理步伐,儘快形成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2)依法合理地給予購買者經營自主權,允許其在契約和法律規定的範圍內自主經營,允許繼承和轉讓土地使用權和治理成果。

(3)在法律和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合理減免一定的費稅。特別是在宜林地治理的初期產生經濟效益之前,減免稅費的政策十分必要。因為,目前農民民眾的經濟實力還很薄弱,治理初期無力負擔應交的稅費,適當減免,可以促使購買者集中精力投資治理宜林地。

(4)林業、水利、農業、土地等相關部門對於涉及宜林地治理的工程項目可以搞一些直接投資入戶的政策。這樣不僅可以激發民眾治理宜林地的熱情,而且能夠加快工程的進度,提高工程的質量。

(5)鼓勵下崗職工及社會力量投資治理宜林地。鼓勵農民、城鎮職工、個體工商戶、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社會力量投資開發宜林地。在符合國家政策和有關規定,遵守有關契約或協定的前提下,鼓勵他們投資開發治理宜林地,發展林果業。林業部門要積極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積極協助開拓市場。對於當地農民無力開發的宜林地,可以面向社會通過招標、租賃、拍賣、聯營、股份合作等形式轉讓資源經營權或使用權。通過開拓多元化投資渠道,促進社會各方面的資金、技術、勞力、信息、生產資料向宜林地流動。使宜林地開發形成集環境保護、文化旅遊、林果產品開發於一體的多元化產業體系。同時,各級政府要轉變觀念,樹立服務意識,建立健全宜林地治理開發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建立技術、信息、勞務、物資等社會化服務網路,促使各類生產要素與宜林地資源形成合理配置。

3、加強拍賣管理,規範拍賣行為

針對宜林地拍賣中存在的問題,各地在宜林地拍賣管理中應在以下環節中加以規範:

(1)嚴格界定拍賣範圍。各地要根據本地情況,嚴格界定拍賣範圍,宜林地拍賣應掌握:有林地不賣;有爭議的不賣;按規定經營,契約期不滿的不賣,嚴防借拍賣宜林地之名,破壞森林資源和其它土地資源。

(2)合理確定拍賣價格。為了使拍賣行為納入規範管理,各地有關部門要成立專門的宜林地拍賣評估機構,合理確定拍賣價格,防止集體資產流失。要嚴格拍賣金管理 。各地對拍賣金的使用和管理要加強檢查監督,建立嚴格的會計審計制度,定期檢查拍賣金使用情況。

(3)規範拍賣程式。宜林地拍賣前要搞好宣傳發動,使民眾家喻戶曉,要對拍賣對象和標的張榜公布,拍賣後要及時簽訂拍賣契約,並對契約進行司法公證。

(4)完善拍賣契約。為避免將來出現爭議,各地要制訂統一格式的契約,規範契約內容,契約中對雙方的責權利要充分明確,特別對違約的責任,及違約後的裁定方式要嚴格規定。契約簽訂後,有關各方要簽字蓋章,有關部門要及時備案。

(5)合理確定拍賣面積,適度規模、自願開發。各地要根據本地的宜林地資源總量、農民的治理要求和經濟承受能力,合理確定承包、購買戶的開發治理規模。要保證既能調動農民民眾治理宜林地的積極性,又能保護集體和本村農民的合法權益。一般掌握:對條件較好,單戶經營幹鮮果品等經濟林的,每戶開發治理的面積以30-—50畝為宜,聯戶購買股份開發的或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個體戶從事宜林地開發的,以50-—500畝為宜;對立地條件較差,從事防護林或用材林開發的,單戶以50-—200畝為宜;聯戶或大戶及團體以200-—XX畝為宜。

(6)及時確權發證。林業、土地等有關部門對已經拍賣的宜林地要及時確權發證,對出現變化的,要及時在林權證或林地使用證上註明。

4、建立土地資源流轉機制,促使宜林地治理形成良性循環。為了使已治理的宜林地資源進入市場流轉,應儘快建立適應我省特點的土地資源流轉法律制度或政策規定,對土地流轉的方式、允許流轉的土地種類和範圍,土地價格的評估,及土地資源的分類標準加以規定。

5、因地制宜 穩步推進。

各地要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推進宜林地的拍賣治理工作,在治理方式上要本著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原則;有利於促使農民脫貧致富,振興當地經濟的原則;有利於加快宜林地開發治理的原則,可以先治理後拍賣,也可以先拍賣後治理 ,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於本地的治理方式。針對宜林地治理投資大,治理時間長的特點,結合目前農民民眾經濟實力薄弱的現狀,我們認為聯戶購買股份經營的經營方式很有推廣價值。這種方式,一是增強了購買者的投資治理能力,二是提高了抵抗投資風險的能力,三是提高了購買者治理開發宜林地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四是有利於形成規模經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