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訪先進事跡材料

*同志*年出生,瀋陽市*縣人,*年參加工作,*年入黨,先後畢業於瀋陽*農業專科學校、中央黨校函授學院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歷任*縣老*鄉司法助理、政法股長、黨委副書記,養士堡鄉鄉長,四方台鎮鎮長、黨委書記, *縣人大常委會委員,20**年9月任*縣信訪局局長。20**年5月9日,因帶病連續工作,突發大面積腦出血,昏倒在工作崗位上,經搶救無效,於5月10日不幸因公殉職,年僅43歲。

*同志在農村基層工作了22年。作為一名基層領導幹部,不管在鄉鎮領導崗位,還是擔任信訪局長,他都始終牢記黨的宗旨,始終堅持為黨分憂、為民解難,始終做到奮力拚搏、苦幹實幹,始終堅持追求工作一流、民眾滿意。他用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贏得了廣大民眾的信賴和擁戴。其先進事跡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同志始終保持堅定的政治信念,充分體現了對黨無限忠誠、全身心為黨分憂的政治品質

*同志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視黨的事業為自己的生命。他深知信訪工作的重要性,也深知做信訪工作有多么難。在黨最需要的關鍵時刻,他迎難而上,毫不推託地擔負起信訪局長的重任。他把接待上訪民眾、解決信訪問題與踐行黨的宗旨緊緊連在一起,以極端負責的精神忘我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用生命詮釋了一位基層信訪幹部的光榮使命。在短短一年零八個月里,他共接待民眾來訪3848人次,平均每天接待6至7 人次,直接辦理重大疑難信訪案件1**件,息訪1**件。許多積壓多年的信訪難案在他手中得到終結,許多久訪不息的矛盾在他手中得到化解。*縣信訪工作迅速躍上了新台階,信訪形勢出現了新局面。

*同志時刻把為黨分憂作為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他常說:“民之難即黨之憂,幹部做工作不能怕困難、怕矛盾。共產黨的幹部就是要為黨分憂,為民解難。”20**年,*縣300多名“文革”期間下放的老知青要求落實社會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解決這類問題缺乏政策依據,有關部門一時沒有找到妥善解決的辦法。老知青們先後多次赴省進京集體上訪,成為影響該縣和諧發展的不穩定因素。*同志任信訪局長後,多次聽取老知青們的訴求,到有關縣市實地調研借鑑做法,弄清辦理知青勞保、醫保的每一個環節,多次請有關部門的主要領導到信訪局協商。在研究期間,老知青又赴省進京上訪。為了接回上訪老知青,*同志多次往返做工作,有一次他犯了腰病,堅持與老知青們一起坐長途汽車回縣。經過*同志的奔走、協調,20**年1月終於使300多名老知青得到了每月適當的生活補貼。老知青們對此十分滿意,從此徹底息訪。*同志也與這些老知青建立起深厚感情,被他們稱為“兄弟局長”。劉玉蘭說:“民心是桿秤。領導幹部只要真心實意為老百娃辦事,老百姓就會永遠記住他!”

信訪工作一頭是黨的重託,一頭是民眾的期盼。*同志以強烈的黨性全力履行職責,架起黨心民心緊緊相連的橋樑。*縣糧食系統有36名因公致殘的職工,多年來一直為解決傷殘金以強烈的黨性全力履行職而上訪。*同志上任後,用一個月時間逐戶了解情況,研究分析政策,提出了依據不同情況分別予以一定經濟補償和困難補助的處理意見,這些傷殘職工十分滿意,稱讚*是務實愛民的好乾部。當看到71歲的傷殘職工馬仁權失去右腿、上肢因拄拐而腫脹,*同志就立刻協調縣民政局,為馬仁權解決了代步車,又聯繫縣殘聯,為他安裝了假肢。馬仁權老人逢人就夸:“潘局長比我親兄弟還想得周到,他真是共產黨培養的好乾部!”

*同志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是他在長期基層工作中形成的堅定政治信念。正是這一信念,支撐著他不論在什麼工作崗位,都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支撐著他在任何時候都把實現黨的奮鬥目標和維護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已畢生的追求。他可貴的政治品質,為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