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學習心得體會5篇(大學版)

十八屆三中全會學習心得體會3

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成功召開,中國改革開放已走過風雲際會的35年。35年,輝煌征程,滄海桑田,山河劇變,深入演繹著中華兒女推動民族復興的不懈尋求,奏響了復興路上的最強音。在這些年的改革歷程中,我們經歷了社會主義建設初級階段,我們經歷了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階段,在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隨著11月9日,十八屆三中全會於北京開幕,一場關於如何讓中國這艘東方巨輪繼續高速、安全航行的討論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新一屆領導團隊如何“轉舵”、“揚帆”也成為全球焦點。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點,是主導中國命運的關鍵決定,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上升的重要因素。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面對新情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出發點上全面深化改革。”回顧歷史,自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改革之門之後,老一輩中央領導集體清醒的認識到,在全球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不能閉關鎖國,“落後就要挨打”永遠不會過時。因此,改革這條路仍應是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一直走下去的路。值得注意的是,在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一文中,反覆出現“公平”一詞。公平是人的價值最基本的體現,也是廣大人民民眾的心聲。我對決定中幾處涉及“保障公平”的領域感觸頗深。

第一:有關農村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的規定。會議指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農村土地與城市土地價格原本千差萬別,這就會導致大量農村要么無人管理因而無法產生經濟價值,要么低價賤賣。而土地同權同價則可以讓農民更多享受到土地紅利。此外,農民的房子可以像城裡人的房子一樣進行買賣,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可以入股、抵押,農村宅基地作為財產性收入,在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可用於置換城市房屋,解決居住問題。這些都是突破,但同時對農民來說也具有很大的風險。因為城市裡的有錢人也很願意到農村去買點房子買點地。當前全世界金融膨脹,金融資本在海外都在搞超級量化寬鬆,造成過剩的金融資本在全球範圍內出現了爭搶土地的高潮,這個過程中,有錢人應該說越來越多,他們可以下鄉去占有農地、占有農房了。因此從這點看是不利於農民民眾的。

第二: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對於進城務工的農民工而言,他們最希望的是自己的子女可以與城裡孩子接受同等教育;自己生病時可以有醫保來負擔一部分醫藥費;自己老來不能工作時,可以領取一些基本生活費用。而“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則有力的體現了國家努力讓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信心和決心。

第三:招工用人一視同仁。招工就業是我們同學最為關心的問題。在目前的應聘環境中,性別歧視、學校歧視、地域歧視甚至背景歧視現象屢禁不絕。我們常說“人人生而平等”,每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更應該以博愛的心態給予大家公平競爭的機會。三中全會指出: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規範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鄉、行業、身份、性別等一切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和就業歧視。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強就業公平契合了我國經濟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大戰略,讓人才流動起來是我國經濟成長的一個重要源泉。消除就業歧視將為我國經濟健康發展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