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師風學習體會:師愛為魂

學高為師。學識是教師的奠基石。《學記》有云:“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 就是說,只憑記憶力掌握書本上的各種知識,對學問未融會貫通,不成體系。這種人不夠資格當教師。因此,教師一定要有淵博的知識,否則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自己都不懂的東西,怎能幫助他人解除疑惑?並且教師的知識是不斷發展的,“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要終身學習,與時俱進,使自己的思想具有時代的氣息,具有新鮮旺盛的生命力。同時教師要懂得教育規律,知道“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教師要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使學生“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教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做到“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

在現代信息社會,由於學生接受知識途徑的多樣化,從知識總量上講,教師不一定比學生多,“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在今天應該是正常的現象。因此,學高為師,在今天更多地表現為教師以自己的好學精神、求真意識影響學生。

好學是教師的本分,孔子曾經自豪地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一生“學而不厭”,年近半百時,他還感嘆地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史記·孔子世家》也記載,孔子晚而喜《易》,讀《易》至韋編三絕,可見其好學不倦的精神。他的好學曾達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地步。

現在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好學之於教師已成“奢侈品”,教師不讀書已成常態。一些教師自嘲地說,唯讀三本書:教材、教參、教輔。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一些教師的專業素養不進反退。人言中醫往往是“老來俏”,而教師一般是“老啦,不中用了”,其原因就是因為教師不同於其它職業,不能靠經驗生存,而要靠智慧的活力、思想的魅力來吸引學生,而教師的智慧、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要靠不斷學習來積累。陶行知先生在半個世紀前就說過:“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並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我們做教師的人,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

教師不讀書、不學習的直接後果,就是教師不能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著名特級教師吳非說:“以目前教師的專業狀態,連迎合‘提升升學率’這樣一個低標準也有困難。大批教師只能用加大作業量來對付考試,並不具備教學智慧。”教師不是讀書人,校園沒有書香,只聞銅臭,這讓社會、家長、學生情何以堪?這樣的教師何以贏得學生的尊敬?

身正為范。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時時處處為學生做出榜樣,凡是教師要求學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嚴於律已,以身作則,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把你當成良師益友。

這讓我想起了一代大家梁啓超。梁啓超在清華當教師時,極富責任心,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1927年5月底,北京城局勢危急,梁啓超擬到天津避難,但臨走之前還不忘完成自己的教學職責:“好在校閱成績恰已完功,本年學課總算全始全終,良心上十分過得去。……整夜不睡,點著蠟結束校中功課及其他雜事,明日早車往津。” 另一國學大師錢穆自幼吸菸,後來在國小任教,課本有勸戒菸一節,他自忖:自己嗜煙,何以教學生,遂決然戒之,後數十年不吸。對比大師,我們當下的教師,講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有些教師要求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可他本分的閱卷任務都不能完成;有些教師要求學生不抽菸,可自己在辦公室甚至在教室吞雲吐霧;有些教師要求學生不用手機,可他自己在上課時自然而然掏出手機接電話……

有人說:你希望你的學生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自己也要努力成為那樣的人。比如,當我們要求學生熱愛集體,關心集體的時候,我們自己就應該首先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學校的工作之中,而不會抱怨,不會索要報酬,不會斤斤計較。教師的身教比其言傳是對學生更有說服力的教育。在西康福利學校,胡忠以自己的經歷感染著這些孩子。在已畢業考上大學的44個學生中,有10多個孩子已經跟胡忠約好,畢業後回到藏區工作。

總之,教師應該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我們不能奢望教師成為道德完人,但起碼應該是道德常人。問題是如今教師的師德江河日下,這是為什麼?每一個有良知的教師都會這么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