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師風學習體會:師愛為魂

從哲學上講,事物的變化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很多教師將教師師德墮落的原因歸結於社會,歸結於市場經濟,這當然不是沒有道理,但問題是內因才是根本。同是教師,甚至是同一所學校的教師,師德迥然不同,就是因為個人的修養不同。有些教師“憂道不憂貧”,在不斷奉獻中實現人生的價值,在教書育人中感受生活的快樂。胡忠、謝曉君夫婦在xx支教,由於是志願者的身份,每人每月只有300多元生活補助,但是他們內心充實:“作為教師來說,到今天為止,我覺得是非常非常有意義的。這種意義超越了內心對所有物質條件的追求。當自己內心有了一種工作的快樂,對孩子付出,自己感受到了真實的滿足。” 相反有些教師“憂貧不憂道”,受不住清貧,耐不住寂寞,沒有將心思放在怎樣教書育人、提高教育質量上,而是一門心思投入在怎樣才能獲得更多的金錢上。今天我們確實看到一些教師發財了,或是因為辦有償家教班,或是因為做生意,……甚至變相要求家長饋贈。這些教師其實只有教師之名而無教師之實,他們之所以仍處於教育的崗位,得益於現在仍然沒有建立教師退出機制。不過,有口皆碑,我們難道沒有看到家長、學生看他們的眼神?何曾有青眼?

一些教師為自己的失德辯護:我是一個普通教師,從事普通的職業,社會憑什麼對我們的道德指三道四?我們為什麼不能追求名利?我們為什麼必須做出奉獻?是的,在今天,教師是一個普通的職業,但教育是一個神聖的事業,教育的意義在於它對於人本身的關懷和人的主體塑造,並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由於教育本身的道德性,人們必然對從事教育的教師寄予較高的道德期待和要求,因為教師的道德身份與教學身份是不能分離的,教師的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教化、感動、鼓舞、引導的積極作用是無法替代的。在今天這擇業自主化的時代,我們可以不選擇教師職業。如果我們選擇了教師職業,就意味著同時選擇了社會對於教師職業的認識和道德要求,選擇了必須在平凡中追求神聖。

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之“憂”是我之憂,是我們教育之憂,是我們這個社會之憂。然而,“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們有何求?我們只求教師加強自我修養,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堅守師德的底線,重塑教師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