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企業優秀幹部先進事跡材料

七年前,吳學忠上任文登市電業總公司總經理。當時,正值電力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舊有體制和傳統的思維觀念嚴重束縛著企業的發展,而擁有2300多名職工、售電量不足5億千瓦時的企業狀況,屬於典型的“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國國情”。吳學忠正是在這種新舊體制的劇烈碰撞中尋找發展的機遇,用超前的眼光,打破常規,創造了驕人的業績,企業躋身全國大型工業企業行列。XX年企業銷售收入達12.2億元,利稅1.2億元。七年間,文登市電業總公司先後被山東省總工會授予“富民興魯勞動獎狀”,被山東電力集團公司和國家電力公司首批授予“一流縣供電企業”稱號,被國家電力公司授予“雙文明單位”稱號。他本人先後被授予威海市勞動模範、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山東省勞動模範,獲得“齊魯十大好當家人”、“山東優秀創業者”、“山東省十大先模人物”、“山東省優秀企業家”等稱號,是山東省第八次黨代會代表。XX年4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追隨吳學忠的創業足跡,我們看到了一個時代“領跑者”的矯健身影。

視職工如“子女”

全心全意依靠職工辦企業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力量源泉。在企業經營機制轉換過程中,“減人增效”成為多數企業通用的做法。文登市電業總公司經過崗位調整,主業崗位不到300個,這意味著富餘職工將面臨“下崗”的危險,吳學忠沒有把多餘的職工當成企業的“包袱”,而是看成企業的“財富”,他對職工做出的承諾是:職工“轉崗”不“下崗”,職工的崗位要在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中得到解決。他表示:要把職工當做子女一樣對待。乍聽此話,有些難以理解,而吳學忠自有自己的一番見解。他認為,天下沒有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過得好的父母,把職工當做子女,心裡就會時刻想著職工,自覺地解決職工的困難和問題。可見,在吳學忠的心中,已深深地注入了那種領導與職工之間“血脈相連”的情愫,這種融洽的幹群關係,成為企業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

吳學忠上任後不久,便去看望遠在山東新泰市新汶礦務局工地進行熱電安裝的幹部職工。礦務局領導聽說總經理來了,特意為他準備了豐盛的招待宴席,但他婉言謝絕,走進工棚,和工人一起吃工作餐,親身體驗熱電職工的生活。閒聊中,有的職工反映夫妻同在工地,常年遠離家鄉,沒法照顧家裡的老人和孩子。他充分聽取職工的意願,當即決定,特事特辦,凡屬這種情況,女職工一律回文登安排工作,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看到工地上的職工業餘生活單調,他安排財務部門拿出專款購買電視機、vcd等送到工地,受到職工們的普遍歡迎。

一次,吳學忠走訪職工宿舍,看見一個女工正在走廊里做飯,原來這名女工結婚多年一家人擠在一間房裡。經過深入統計調查,他發現還有一大批職工沒有住房。因房改已經結束,福利分房被取消,吳學忠便根據實際情況,採取職工自己負擔一部分,單位優惠一部分的方式,分批解決職工住房,六年來,住房方面為職工補貼了3000多萬元,職工的生活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

XX年春節,一名女工七歲的兒子身患重病急需到北京治療,昂貴的治療費使她一籌莫展。吳學忠得知後,馬上召集班子成員開會進行專題研究。他說:“對於因天災人禍陷入困境的職工,單靠個人的力量很難邁過這道坎兒,只有依靠大家的力量,互相幫一把,才能渡過難關。”在他的倡議下,公司設立了“溫暖基金”,他帶頭捐款。當兩萬元救濟款和一封慰問信送到這名女工手中時,她感激萬分,兒子的病終於有了救治的希望!

電力器材廠工人劉永軍患胰腺囊腫,在文登無法醫治,吳學忠聞訊後立即為他聯繫了北京的醫院,並親自把他送上了深夜進京的火車。他患病四年,公司先後資助他65000元。心存感激的劉永軍為了回報公司領導的關懷,把他父親栽植多年的一棵石榴樹贈送給公司,並取名“感恩樹”。目前,這棵石榴樹移栽到了文登市電業總公司下屬的青龍生態旅遊度假村,見證著吳學忠與一名普通職工的真實情感。

與此同時,吳學忠積極組織開展“愛心活動”,帶頭為災區、社會公益事業捐款捐物,並由公司團委、工會組織幹部職工先後資助了40多名貧困生,公司先後為困難職工發放救助款120多萬元,救助困難職工420多人次,其中包括已故職工的遺屬,公司每年都納入考察範圍,給予適當照顧。滴滴關懷如春風化雨,滋潤著一顆顆心靈。吳學忠說:“通過這項工作,讓大家認識到我們身邊還有這樣貧困的家庭需要幫助,讓職工人人奉獻愛心,對職工、對其子女都是一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