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土發明造福鄉鄰典型事跡材料

在**縣,一個叫**的木匠,為了“躲懶”,自己琢磨、鼓搗出一種可以在手扶拖拉機牽引下播種玉米並自動鋪膜的小機器。清明過後,**區的縣份相繼進入玉米播種期,這種1米來高、造型簡潔卻高效的“土”播種機,受到晉中的**、昔陽、榆社、左權甚至長治的武鄉等地農戶青睞。清明、穀雨前後,**縣農機局進回10台**一家公司生產的玉米播種機,至4月22日,售出8台。同一時期,**自製的玉米播種兼鋪膜機,售出100多台。僅4月20日一天,就賣出24台。

由專業人員設計、專業公司生產的“正規農機”,真正用在地頭時,為什麼不如一個個體木匠的私家打造?

進入2011年,**縣農民**,已經是草坡村農機合作社的帶頭人,在一個小範圍內“小有名氣”了。“**牌”農機在田野里得到大面積使用;在農民眼裡,他儼然是造福鄉間的大能人。

為了省氣力木匠造出“種玉米機”

從根子上講,**並沒有那么神聖。他研製成的玉米播種機和玉米鏟茬機,當初就是為了他自己省勁。

**今年45歲,是**縣青城鎮草坡村一個典型的農民:小時候調皮搗蛋,學習不好,念完7年級輟學回家務農,18歲跟舅舅學木匠手藝,一年多出師,他成了一個木匠。種地掙不了多少錢,做木匠則能掙不少錢。怎么能少花時間去種地,騰出空來做木匠給兩個兒子多掙點錢呢?**就想了:做一種機器,能自動播種,不就省出時間來了?

青城鎮位於**縣東端,離邢台不遠,只是比邢台地勢高,這裡最常種的大秋作物是玉米;**就想自己弄個種玉米機。

1996年,**開始自己琢磨、製造播種機,當年做出來一台,試了試,不能用。沒做成功的**接下來怎么辦呢?他採取了一個比較韜晦而從容的做法:把不能用的機器藏進家,不向別人聲張,白天忙該忙的事,晚上空閒時自己一個人做改進。他不著急,但也不放棄,就這樣磨。到1999年,“改進版”的播種機終於做出來了。“99版**牌種玉茭機”放進地里試了試:能用。從此,**家就用他的這個機器種玉茭了,當然,其間也根據使用情況在逐漸改進,以使其效率更高,而且,他的機器還能自動鋪塑膠薄膜。

造福眾鄉鄰5年賣出約1600台

**家年年用這么個東西種玉米,種得快,一邊種,還一邊自動苫薄膜,這終於引起了同村和鄰村人的欣羨。XX年,草坡村村民賈占斌和新莊村民李紀民非要**給他們也做一台!

不過**對此反應並不積極——他沒想過靠賣機器賺錢,他只想自己省點力氣來著。

但本鄉本土的人,人家還這么認可你的“發明”,**又不可能不替他們做。**想出一個既保險又不得罪人的辦法:**沒錢,也沒工夫專門做機器。誰要買,誰就先出250塊錢用來買料,然後**替他做。做成了,能用,算買家的,500塊錢賣給他。如果不能用,算**的,250塊退給人。

**告訴記者,前兩三年許多人來買機器,他都是這么做的,但沒有一次做出來不能用。“好了算你的,不好算我的”的製造承諾讓他的信譽度大增;到XX年,來買的人越來越多,他已經不可能再走他堅守的“業餘”製造的路了。他只有雇上七八個人,成批量地購進材料,集中某段時間大量地做,才能完成“訂單”。這時的“趙木匠”,再做專業農民兼木匠已經很難。自然而然的發明,自然而然的勞動分工,讓他必須成為一個為更多農民造福的機械工人。

自XX年至今5年時間,**已賣出約1600台玉米播種機,購買者遍及晉中東六縣,尤以**、昔陽為最。每賣一台,**都在小本本上記下買主名字和應付款項,付清錢後,在名字中間畫一個道道。記者看到,在**臥室的五六個本本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名字和道道!

今年春天,**地區進入玉米播種期後,該縣的播種機市場呈現出顯著的單極化格局:傳統的專業賣農機的“公家攤子”縣農機局所占份額極小:其所售**某公司“農哈哈”玉米播種機僅售出8台;而草坡村木匠**做的玉米播種機,市場占有趨向極大化:已賣出100多台。從**縣城向東,特別是松煙鎮以東的農田裡,大量正在作業的播種機都出自**之手。看著路邊白花花的覆膜玉米地,**告訴記者,這些地中,除過那極少數的地膜露出部分顯得較窄的外,凡是那較寬的,都是他的機器種出來的!他還能數出每個村子現在共有幾台他做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