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土發明造福鄉鄰典型事跡材料

在新寸村,王嬋鎖夫婦正在使用**做的機器種玉米。王嬋鎖說,用**做的這個機器種玉米,壟距寬窄、鏵犁深淺好操控,下籽勻,出苗齊。尤其便利的是鋪膜功能。用他這個簡單裝置,一邊播種一邊就把膜蓋上了,人工再壓上幾鍬土即可。而以前人工鋪地膜,種下玉米後還得好幾人再折騰好幾天。

平均來說,使用這種播種機種玉米,比起原來人工撒種、人工覆膜,效率提高四五倍。原來一個地方的玉米播種期要持續十幾二十天,現在幾天工夫就都種完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工被節省出來。

專業廠家的農機為何賣不過“木匠造”

**的播種機隨處可見,而來自一些專業廠家的“正規農機”,記者在七八十公里的道路旁邊田地里卻只見到兩三台。

買“正規農機”有國家補貼,買**的東西沒補貼。為什麼農民還都買趙式機器?廠家出的播種機哪點兒比不上**的?

農民們說,正規廠家的玉米播種機,一個是貴,即使補貼了也仍然貴,比**的機器貴三四倍;第二個,最主要的是這種看上去很漂亮的機器,基本上不適用,不實用。

**非常得意地告訴記者,由於他做的機器是完全依照當地農村實際需要來做的,“從公家買的機器”在適應性上根本就無法和他的機器相比!他舉了幾個實例:

現在廠家出的播種機,基本都是要用四輪拖拉機帶的,這就是個大缺陷:**區土地形狀不規整,淨是“圪勞勞”、“仄愣坡”或馬鞍型、凸字型的地形,四輪車掛上播種機,通長就達4米,在這些地形上,它要么跑不到,要么就是被架起來,都會導致種不上,種不上就得人工補,很麻煩。四輪車的重量重,比手扶拖拉機重得多。它把土都軋死了,很難出苗。**做機器時早就考慮了這一點,他只選擇兩個輪子的手扶拖拉機作動力,重量輕,跑得靈,溝溝坎坎都能到,還因價格低補貼高而用戶廣泛,哪一點都占了優勢。

現在市場上的正規播種機,動起來速度都比較快,好像效益提高了,其實正好相反。農家出身的**很清楚老農們講的一個道理:穩種穩種才能出齊苗。**要求手扶拖拉機以慢三擋、慢二擋的速度來帶動玉米播種機,每小時僅播種1.5畝左右,但這種速度下籽勻,不會漏播,出苗率極高,效果反而比跑得快的機器好。

此外,**還觀察到一個簡單的道理:在農村,機器不怕簡陋,真正操作起來,是越簡單、越直觀越好。因為這樣,出了故障農民才能看到是哪裡的問題。越是把機器密封起來,壞了越麻煩。**的播種機,裝種子的軸和軸上做的孔,下種子的“咽喉”部位等都是暴露著的,用的人能看見玉米籽一顆一顆地種下去,心裡充滿了踏實感。

**還很細心地把他的機器主要部件基本都做成易拆分、易替換的。他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例子:他見過某廠家產的一款農機,在鋼軸上弄個槽,把軸承鑲死在裡面,一盤小軸承壞了,整個機子都報廢。他認為農民受不起這樣的損失,他要儘量延長哪怕是一個簡易農機的使用壽命。讓他高興的是,就是XX年最早賣給本村的那台種玉米機,到現在也還在用著,沒有壞!而他專門為顆粒大小不同的玉米種子、不同播種株距而設計製作的不同的下籽空心軸,則被有各種需求的人陸續買去,和原機器上的空心軸隨意調換。**又增加了不少收入。

**的玉米播種機賣860元每台,而今年**農機局進的一款玉米播種機,刨除國家補貼30%,還要賣到2400元。農民們會怎么選擇就很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