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設和環境污染整治經驗材料

近年來,xx區以鄧小平理論和“xxxx”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實污染減排有關要求,按照生態省建設和“811”污染整治的總體部署,通過環境污染專項整治,調整產業結構,使xx區的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五年來,經過四大環境污染整治,我區消滅了xx多個污染源,大大削減了排污總量。xx區生態環保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市的前列。經過四年多的創建,XX年,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創建通過了環保總局的驗收,衢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今年5月生態省建設領導小組公布:x區在 XX年度生態省建設和“811”污染整治工作考核中被評為優秀,在全省參與考核的xx個縣(市、區)中位列第6名,在衢州市排名第一。

一、環境告急,百姓難安。

x區地處浙江西部錢塘江上游,總面積1748平方公里,下轄10個鎮、9個鄉和2個街道,總人口39.6萬。x區的前身是衢縣,建縣於東漢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

x區生態資源豐富,山川秀美,歷史文化悠久。但傳統高污染、高能耗產業經無序發展後污染日益加重,先污染後治理,先引進後規範,冒進的發展觀一度主導了當地發展理念,加劇了x區局部地區的污染,x區面臨著既要整治傳統產業,甩掉歷史包袱,又要發展現代新興高新產業的雙重壓力,實現由傳統農業縣向現代化工業縣、新都市轉變,任重而道遠。

位於錢塘江上游的x經濟開發區(原沈家經濟開發區)創建於1991年,1993年11月經省政府批准為省級經濟開發區。由於x經濟開發區具有緊鄰巨化集團的區位優勢,經過十餘年發展,到XX年,x經濟開發區有化工企業49家,化工企業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加財政收入、擴大民眾就業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於早期規劃的欠科學,x經濟開發區化工園區與居民區相聯,再加上化工園區處於金衢盆地底部,氣象條件極不利於污染物的擴散,環境污染嚴重影響到了沈家一帶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影響了下風向的衢州老城區,人稱是衢州東大門的一顆“毒瘤”。 幾年前,沈家開發區內污水橫流,化工企業日排放污水超萬噸,東跡渡大橋周圍臭氣熏天,民眾怨聲不斷,在風景如畫的烏溪江與x交匯處,有時卻是污水泛著白沫使江水混濁不清;化工園區的部分污水進入沈家村的農灌渠,原來有著豐滿水草、小魚嬉戲的溝渠,近年來有時竟成醬色,雜草不生,受灌溉的農作物產量、質量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沈家村的農民反映強烈,部分村民甚至有過激的言行,民眾對化工企業的來信來訪投訴相當多,污染糾紛也時有出現,民眾要求整治的呼聲很高。

x南北山區是衢州的“綠色雙翼”,植被較好,森林覆蓋在90%以上,毛竹資源相當豐富,但隱藏在山谷間,溪流旁的100多家小竹造紙廠、作坊和7000多隻竹料醃塘,卻使清澈的溪水污濁不堪。早在明清時期,衢縣的竹農就有利用嫩毛竹製漿造紙的傳統,這也是山區、庫區民眾利用毛竹資源的主要方式和重要的經濟來源。造土紙用的主要原料為青竹料和老竹料,產品附加值較低,資源利用率不高,帶來的污染較為嚴重。據統計XX年全區竹造紙企業年產土紙2萬噸,使用毛竹醃料近10萬噸,竹造紙企年排放廢水約1000萬噸,全年排放cod在3600噸以上,排放so2200噸以上。全區毛竹醃料塘7千多個,全年排放廢水在數千萬噸以上。竹料醃塘使用石灰甚至燒鹼醃料,帶來的污染更為嚴重,且工藝原始,根本無治理設施,竹造紙企業、竹料醃塘排放污水常常造成魚蝦、水生植物絕跡,下游民眾飲水困難,在夏天農灌期及枯水期,還多次發生下游民眾圍攻小竹造紙廠鬧事,由於處理及時才未發生砸機器毀廠的惡性事件。竹造紙、竹料醃塘整治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