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業奉獻幹部先進事跡演講材料

有一次,12位原619部隊在1983年移交到市民政休乾所管理的軍隊無軍籍退休職工來到所里,要求將他們移交到軍隊離退休幹部休養所管理。理由是軍休所管理,福利比民政休乾所好,否則就要到市和省去上訪。他一方面和民政休乾所的同志熱情地為老人們讓座倒茶,另一方面認真聽取老同志們反映的意見,與老同志進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談,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隨後他又多次上門做老同志們的思想工作,講清政策規定,讓他們理解黨和國家對他們的關懷。在他的努力下,這部分老同志的思想轉變了,並且與他走得更近了。夏天,有20多位老同志找到王功勝,他立即放下手頭的工作,熱情地接待了他們,與老同志們進行了詳細面談。原來是在執行《宜昌市財政局、市人事局、市監察局關於市直行政事業單位津補貼規範化管理的通知》(宜市財預發[]18號)時,按照該檔案規定津補貼發放的資金來源是“各單位納入部門預算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經營收入、其他合規收入和財政補貼收入”。 但市民政休乾所屬於津補貼發放範圍中的財政全額撥款經費事業單位。其經費都是財政撥款解決,沒有檔案規定中的各種收入。因此,民政休乾所服務管理的離退休幹部津補貼經費均未得到落實。王功勝向有關單位核實情況後向所領導作了匯報,並提出解決的辦法,市民政休乾所和主管上級單位及時向市政府領導匯報,協調財政,使問題得到了解決。

王功勝的行動也帶動了身邊的同志,他們在王功勝的影響下,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克服老幹部居住分散(156名老幹部分別居住在5個區)、年高體弱(平均年齡78.5歲)、服務和開展活動難度大等困難,全心全意為老幹部服務,使市民政休乾所的老幹部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三、用“腦”學習,勤當老幹部政策宣傳員

王功勝對離退休幹部有一顆赤誠的心,為了做好老幹部工作,他永不疲倦地學習、創新。在新形勢下,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和離休幹部“雙高期”的特點,他加強調查研究,不斷探索老幹部服務管理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他擔任離休支部書記,針對離休幹部“年齡高(平均84.5歲)、發病率高”, 居住分散,行動不便的特點,將老幹部的家庭住址及通訊方式登記造冊,建立了送報刊上門和送學習到家制度,極大地滿足了老幹部政治學習的需要。同時建立了由老幹部工作人員、支部書記、老幹部子女組成的聯絡網;為每一位老同志建立了健康情況卡,做到老同志的身體健康情況、思想情況及時發現、迅速解決。無論下雨天晴,他總是騎著機車每周按時給老幹部送報送雜誌,給他們帶去精神食糧。周富國、魏晏清都是近90歲高齡的老人了,因病常年住在醫院,他就把黨的政策、目前國家的形勢及當前的工作情況送到病床前,讓他們思想不落伍,深受老人們的歡迎。

每逢民政局有重大活動,他不厭其煩地通過電話的方式及時通知老幹部參加,每通一次電話他都會給老幹部送去一句問候、一片關心、一份祝福。他利用老幹部支部學習活動的機會,向老同志們宣傳老幹部工作的政策,介紹民政休乾所工作近況,讓老幹部對民政工作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同時,注意觀察參加活動的老幹部人數,留心他們的言行,以此來了解和掌握老幹部的思想和身體狀況;主動向老幹部徵求意見,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做到及時報請領導,及時反饋信息,在民政局黨組和老幹部之間較好地起到了橋樑和紐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