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台新聞部事跡材料

瞄準大台大報,主攻頭版頭條,新聞部廣播外宣碩果纍纍,亮點頻頻。XX年新聞部在省台的用稿量躍居全省第二名,獲得優勝獎;今年以來,外宣工作又取得新突破,新聞部記者采寫的新聞稿件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用稿十篇,其中,7月16號《全國新聞聯播》在頭條播發了《淮安全力防禦第二次洪峰》;在省電台、新華日報用稿130多篇,其中江蘇人民廣播電台在7月10號的早新聞頭條全文播發了《二河閘開閘放水 淮安安全轉移沿岸民眾》。 

六、恪守職業準則,傳遞時代精神 

面對素不相識的貧弱群體,新聞部記者傳遞的是愛心與幫助。淮安人民廣播電台副台長、原新聞部主任王曉雯在採訪“留守兒童”時,看到一位老人帶著“留守孩子”生活艱辛,於是她把身上僅有的200塊錢留給了老人,回來後,她又購買了200多元的學習用品寄給那個留守孩子;記者武亞莉在市區閘北派出所採訪時,了解到安涉橋小區的一位老人家庭貧困,無錢就醫時,她毅然留下了200元錢……扶助貧弱,施以援手,發生在記者身上的感人的故事不勝枚舉,就是在這樣的小事中,他們向聽眾、社會傳遞出了淮安廣播人的精神:真誠、友愛。 

面對暴力、金錢的威脅利誘,他們恪守的是職業道德。記者張濤在採訪一家中學涉嫌亂收費時,對方找到記者拿出兩條香菸,被斷然拒絕;記者晏曉芳調查一家房地產公司違規售樓情況時,房地產商態度蠻橫,晏曉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說服了開發商;在很多輿論監督採訪中,記者受到威脅、辱罵,但大家沒有過退縮。 

風雨中,淮安人民廣播電台走過了48年,坎坷中,年輕的記者們精英輩出。和諧高效,求是創新,這是幾代電台人用激情和奉獻沉澱出來的一種新聞職業精神。正是這樣一種精神,召喚著廣播人永不停步,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