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衛生院院長先進事跡

我先來向大家匯報一組一家鄉鎮衛生院的數字:淨資產總額1200萬元,年業務收入900萬元,門診量3萬人次,住院病人人次。這組數字乍一聽也許您並不在意,但當告訴您這組數字的出處時,或許您會生出“不簡單、不容易”的感嘆。

數字出自鎮衛生院。鎮是全市最偏遠、只有3萬人口並不富裕的鄉鎮。在這樣的條件下,衛生院創造的這些數字您說簡單、您說容易嗎?

熟悉情況的人並不感到奇怪,因為他們知道,這裡有個“以院為家、把醫院的事當成自家事”的院長。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衛生院多年來一直是全市鄉鎮衛生院中的佼佼者。院長名叫,1987年擔任衛生院院長。“院長真正把醫院當成家,職工才會熱愛這個大家庭;職工熱愛大家庭,也才能安心工作、更好地為患者提供服務”。這樣理解“家”的含義。20多年來,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堅守和經營著自己的“家園”。

1987年,接手的是個真正“窮到家”的窮家:房屋破爛、設備陳舊、技術落後,入不敷出。“窮歸窮,畢竟是個家;只要心裡有個家,‘窮家’定會變‘富家’”。懷著這樣的心態,曾經當過兵、做過鄉分工幹部的帶領職工艱苦創業,實施了一系列的“治窮”攻堅戰。為改變“窮相”,拆危房、修舊房、建新房;為留住醫療骨幹,他耐心做工作,創辦了以眼科為主的特色專科;為保證職工福利,他以個人名義借錢,兌現對職工的承諾。在的努力下,“家境”開始慢慢改變。1994年後,衛生院走出低谷,並逐漸在全市鄉鎮衛生院中脫穎而出。目前,全院擁有達5000平方的門診、住院和醫技樓,添置了大型光、彩超、c臂機、腹腔鏡等一大批先進醫療設備,一些在大醫院才能開展的診療項目,在這裡也出現了。

心中有家愛自生。對衛生院這個大家庭不僅包含著濃烈的愛心,還有著一段深深的情結。1996年,因患腦膜瘤,在揚州做顱腦手術。他人在病床上,心裡卻時時牽掛著衛生院這個家,因擔心會影響衛生院工作,他反覆勸說職工不要探望,但出於對“家長”由衷的敬愛,當時全院的50多名職工還是自發地安排好各自工作,先後趕到醫院探望他。倍受感動,由然產生一種情感:我要用全部精力回報衛生院這個大家庭,回報家庭的每一個成員。他關心職工生活,在全市率先為全院職工辦理了養老保險。建起了職工宿舍樓,解決了職工後顧之憂。他關心職工家庭,對有就業需求的職工家屬子女,總是想方設法幫助解決。當職工家庭遇到困難時,總是第一個會想到他,都是以家長的身份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他關心職工成長,每年都選派2至3名職工前往上級醫院進修深造。就是對偶爾犯過錯誤的職工,也以包容之心予以關愛。他還保存著十幾年前一位職工的檢討書,這事以前從沒向外透露過,只是想在退休後悄悄撕掉。

有家的感覺心境是平靜、安詳的。在的辦公室里,“先做人、後做事,誠信為本”的座右銘特別醒目。時下,一些醫院常與醫療設備回扣、藥品提成、紅包等字眼相聯。但在衛生院,這些問題從不存在,“自家買東西、做事情你會要好處嗎?”他總是這樣告誡自己和身邊的人。在衛生院採購藥品器械時,始終堅持不吃商家一根煙、不喝廠家一杯酒和不拿經銷商一份禮品的“三不原則”,為的是砍價時“手硬嘴不短”。一位常年從事醫療器材的經理說,我做了多年生意,沒見過像你這樣的院長。是的,在心裡,始終裝的是衛生院這個“大家”而不是自己的“小家”,在第一輪“兩權分離”改革結束後,他將自己應得的大部分獎金用於衛生院的發展和職工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