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教師”先進事跡材料:磨礪尋道引春來

xx年12月7日。一個很特殊的日子。郁xx先生就出生在1896年12月7日。

就在這一天,一位來自郁xx中學的老師出現在了四川成都空軍禮堂。

下午1點30分,一位身材高挑而又微胖的老教師,沉穩地走上了三尺講台,面帶微笑,用富有特色的xx“國語”開始了《餘角與補角》內容的教學。

這位老教師是誰,他就是xx省國中數學特級教師、xx市郁xx中學盛xx。

煮書求闕奠根基

197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渴望當一名教師的盛xx夢想成真——作為村里公認的“高材生”,從牛背上跳下來,走進了學校,當了一個“孩子王”。

至今,盛老師還記得,自己站在三尺講台前那副“窘態”:心跳在急劇地加速,臉漲得通紅通紅。手不停地顫抖著,字寫一筆,粉筆斷一次。一次又一次的“滑落”,引起學生的一陣鬨笑,腦海里一片空白……當老師不是那么簡單!這便是盛老師第一次上講台的滋味。他反思自己,這完全是自己沒有教師專業素養的結果。

盛老師認為,要做好老師,要使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一桶水,而且這通水永遠是活水,這通水不是被動的灌輸給學生,而要讓學生主動吸收,這就是當好老師的根基。為此,盛老師暗下決心,為彌補知識的貧乏,要從讀書開始。對於他來說,陪伴了他38年的教師生涯的讀書,就如同“煮書”,爛熟於心,才是讀書的最高境界,才是創造教師生涯的起點。

你看他讀書,因為融進了教師這個職業,他將本體性知識貫穿於實踐知識之中,真正達到了“融會貫通”。為此,對本專業,除了師範兩年學習了數學專業知識,又及時進修三年數學專業學習,兩年後赴華師大數學研究生課程班進修兩年。在實踐中他發現教師與學生的心理溝通很重要,他還專門到xx外國語學院學習教育心理學兩年,閱讀了大量的教育教學和教育心理理論。與此同時,盛老師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對中國國學進行了自學,特別對《論語》《道德經》比較細緻的進行了品讀,還閱讀了重要的古今中外文學經典作品。

你看他讀書,因為融入了教育的本真,因而才有他的獨特見解:案頭書不在於多,而在於精。他喜歡讀“原生態”的著作,並且要讀熟讀透才有收穫。如為了真正弄清數學教學的價值,他研讀了著名數學大師m.克萊茵的《西方文化中的數學》,為了真正弄清數學教育的本質,他研讀了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大師的《作為教育任務的數學》。外國作者的著作不易理解,他把書讀了十餘遍,並且每天放在床頭,一有空就隨手翻閱。

你看他讀書,因為融合了實踐的智慧,才把“灰色” 理論得以激活。他把這種讀書方法稱為“求闕”。初三數學中考綜合題複習是教學的難點,為此,盛老師帶著這個難點,認真閱讀美國數學教學大師波利亞的《怎樣解題》,對數學綜合題的教學從理論上提出了教學的基本框架,從實踐上予以操作。他的《一道數學中考題的再創造價值研究》一文先發表在國家級核心期刊《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上,後與一堂《數學綜合題探析》的公開示範課分別在省、市、縣和有關學校交流,引發數學教學界的重大的反響。

風雨牆外春來去,燈燭窗間月轉移。38年來,不知多少個夜晚,盛老師秉燭苦讀,那是“煮書求闕”,那是為了融匯於教育的根基而讀。“煮書求闕”四個大字,盛老師托友人專門製成書法匾額,掛在自己的書房。著名書法家白墨先生也專門贈他一副對聯:“甘面壁讀十年書,願乘風破萬里浪”,這成為他追求美麗教育人生的鞭策和行動。

行知合一順其道

走進盛老師的辦公室,牆上有四個大字格外醒目:“行知者仁”。

這四個字有他自己的解釋:教育工作在於一個“愛”字,愛這項事業,從事了教育這項事業,只有奉獻自己,這就是一名教育者的“仁”。但教育者的“仁”,不是呼口號,說空話。要做教育仁者,在於遵循陶行知先生的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一名數學教師要使自己有效的工作,首先要下水去“游泳”,在“游泳”中尋求規律,既要科學地最佳化教學設計,又要藝術地與學生交流,從而達到高效教學。 “行知者仁”四個字,從右往左讀就是:一個教育仁者是行知合一的化身;從左往右讀就是只有行知合一的從事教育,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仁者。為此,他寫下了教師即《教思》 的兩萬餘字的體會文章。

回溯盛老師的教學生涯,我們發現在他走過的路是一條探索之路。在實踐中一個個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驅使著盛老師去尋求最科學的教育之道。實踐——思考——再實踐,行知合一,螺鏇上升,在他身上增添著一個個美麗的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