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國小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實施方案

一、目的和意義

XX年10月中共中央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我國新時期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為落實以德治國方略奠定了基矗

青少年是整個社會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未來事業的~人。他們的道德素質狀況如何將直接關係到新一代國民的道德水平。推進以德治國,落實《綱要》精神必然要求我們加強和改進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教育。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優良素質為基矗對於廣大青少年學生而言,素質教育的成功實施離不開一系列具體素質的培養。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就是讓青少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養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學習等方面的良好習慣。因此,堅持從中國小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入手,不僅有利於克服長期以來德育工作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而且對推進素質教育,適應新的時代環境和形勢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的“三個面向”和xx“xxxx”的重要思想為指導,以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以及《中共中央xx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干意見》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為依據,遵循青少年兒童發展的身心特點,堅持德育工作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特點,通過科學的方法和途徑,促進青少年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發展,努力構建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校素質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三、目標和任務

1、目標:

——培養中國小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促進他們健全人格的發展。

——研究制訂中國小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方案和不良習慣的矯正方案。做到良好習慣的培養和不良習慣的矯正相結合,促進中國小生的健康成長。

——培養中國小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促進他們智力發展,使廣大中國小生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他們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形成克服各種困難的堅強意志。

2、任務:

國小:國小階段是人的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而人的行為習慣是通過訓練、強化形成的。要通過示範法、實踐法、榜樣法對學生進行培養訓練,做到“知、情、意、行”相統一。

⑴遵規守紀教育:要重點抓好校規、校紀和基本社會法規兩方面的教育。

⑵學習習慣的培養:包括與學習態度相關的習慣,與學習過程相關的習慣,與能力相關的習慣,以及與生理相關的習慣等內容。

⑶禮儀教育:要提出符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的學校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著裝禮儀等方面的具體要求。

⑷勞動教育:學校要研究制定學生自我服務、家務勞動以及公益勞動等方面的實踐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