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建設新農村總體方案

3、林業發展現狀。

全鎮有森林面積13.29畝,森林覆蓋率達50.8%,但大部分屬杉木純林,由於受巨觀政策制約,經濟效益不能較好發揮。

(三)存在問題。

1、交通設施發展滯後,電力供應質量差,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能源建設力度不夠。

2、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加快發展的力度不夠,畏難和等、靠、要思想嚴重,傳統的小農經濟思想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

3、農村經濟成長乏力,農民增收緩慢;農村貧困面大,返貧現象突出。

4、沒有做大做強農業支柱產業,農民缺乏持續穩定增收的產業支撐。

三、面臨的機遇

(一)經過多年的發展,物質財富明顯增加,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在經濟建設中積累的經驗日漸豐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造了良好環境。

(二)國家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高度重視,在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三)國家東桑西移和雲南省在昭通實施的“三基地一屏障”等產業轉移措施,有利於做大做強蠶桑、竹類等產業。

(四)人民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加上近年來實施大量工程項目給農民帶來了實惠,有利於調動廣大民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

四、規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及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xx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加快推進農村全面建設小康步伐為目標,以又快又好發展為主題,著力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培育新型農民,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努力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與自我發展能力。

(二)基本原則。

1、政府引導,民眾為主。加強領導,轉變政府職能,強化農村公共事務管理和服務職能,組織和引導農民民眾增收致富,引導農民積極投身於新農村建設,是履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農民始終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受益者,要充分尊重他們的意願,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搞強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攬。

2、科學規劃,分類指導。深入調查研究,因地制宜,根據各片區客觀條件和發展水平,科學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在新農村建設的村容村貌整治上,要以人為本,與自然和諧,格調新穎,形式多樣;在方式方法上,要先易後難,分步實施,不搞齊步走、一刀切。

3、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從實際出發,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和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推進新農村建設;制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措施時,既要按照新農村的標準嚴格要求,又要切合實際,切實可行,不增加農民負擔,不搞強行攤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

4、突出重點,穩步推進。我鎮農村點多面廣,發展極不平衡,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上有新突破,在農業產業化和組織化上有新突破,在扶貧攻堅上有新突破,在“十個一”推進上有新突破,在民主管理、便民服務和平安村建設上有新突破。要抓重點,攻難點,突亮點,建示範,穩步推進。

5、循序漸進,務求實效。要尊重客觀規律,因勢利導,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範帶動,做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紮實推進,務求實效,不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義,切忌違背民眾意願和客觀條件強行推進。

(三)目標任務。

從今年開始,力爭用10至xx年的時間,把農業主導產業做大做優做強,使以村為單位的農村經濟總收入、農業總產值有較快增長,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遞增,在全鎮農村開展以新農村建設規劃和文明村創建為主要內容的“三清五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灶、改廁、改廄、改路)、“四新兩好”(建設新村寨、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發展好產業、創建好班子)新農村建設活動,基本達到“經濟社會發展,民眾生活安康,環境整潔優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務配套,人與自然和諧”的標準,農民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農村面貌明顯改觀,基層組織戰鬥力明顯增強。具體目標是建設小康村、文明村、生態村、和諧村,達到“十有”標準:即戶戶有花有樹有竹有白淨牆;有一池三改(沼氣池、改廁、改廄、改灶);有最基本的生活設施(通水、通電、通路、有水泥院壩、薪炭房);有一項收入穩定的產業;有一人掌握一項以上農業適用技術(技能);不能有一個孩子失學;有一個勞動力從事非農產業(行業)或參加農村專業協會或合作經濟組織;鎮政府有一個文化站和業餘文藝表演宣傳隊;每個自然村有一個文化科技廣播活動場所;有一套群防群治的安全機制。具體任務是:力爭通過10至xx年的努力,把我鎮85%的自然村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根據縣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通知精神,結合我鎮實際,“*”期間(20*至xx年)全鎮規劃24個村民小組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爭取到xx年全鎮有2個村民小組達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要求,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其次,對地處公路沿線或條件較好的9個村民小組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科技措施推廣、人居環境的改善、村民素質的提高等方面給予指導和幫助,取得明顯成效;最後,對條件較差、貧困程度較深的自然村力爭通過整村推進、茅草房改造、安居工程建設等扶貧措施,整合各級各部門支農資金綜合治理,逐步消除貧困現象,使13個村民小組實現脫貧目標,提高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主要指標見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