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四個晝夜》觀後感

淚眼朦朧看完了《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影片結束時出現的周恩來總理的影像定格在我的眼前,正如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的台詞一樣:再過五十年、一百年周總理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影片講述了一九六一年,周總理到河北邯鄲伯延做農村zz的故事。當時正值國民經濟遭受嚴重困難時期,由於我黨在大躍進等路線政策上的決策失誤,加之自然災害頻發,大饑荒在全國蔓延,農村尤甚。公社化後片面追求整齊劃一的生產、生活方式,如公共食堂等,成為影響農村經濟恢復發展的障礙。周總理為了了解實情,聽取廣大農村幹部和農民民眾的真實想法,特地從貴州花溪出發來到革命老區伯延村zz研究。不料,當地幹部為“不讓總理和主席上火”卻掩蓋真相,粉飾太平,不願說真話、講實情,甚至把平時愛提意見的所謂“落後分子”都關押起來。於是,一心想聽真話的總理與刻意說假話的幹部之間形成了尖銳衝突。當然,最終是周總理用一顆為百姓謀利益的拳拳之心和共產黨人勇於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豁達胸懷,感化教育了說假話的幹部,也用實際行動打破了對話僵局,他聽到了農村幹部和農民民眾最真實的心聲與呼聲,聽到了他們對改進黨和政府農村工作的最寶貴意見和建議,伯延後來成為在中國第一個取消農村大食堂的村子,為帶動全國農村經濟的恢復做出了貢獻。觀後感觸有三。

一是影片體現了總理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調研前,充分準備,了解調研對象、明確調研目的、確定調研方法。下車伊始,認真聽、仔細看,總理看到樹上葉子被吃光與村食堂紅燒肉,了解大食堂與單開火的情況等細節後,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周總理堅定地表示,他這次來,只要有一個問題不明白就絕不離開。體現了共產黨員追求真理的實幹精神,體現了總理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為我們破除“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提供了一劑良藥。

二是影片體現了總理和人民心連心。周總理不辭辛苦深入農家,親切地與村民交談,詳細了解他們的各項生產生活情況,還深入田間地頭,與村民一起種莊稼、一起在雷雨田搶險救災,一起吃大鍋飯,用自己的行動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拉近了黨和人民群之間的距離,了解實際情況。調研後,做出正確判斷,及時把情況反映到中央,再親自把中央精神傳到每一個人。 工作細緻、紮實,有始有終,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體現了總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品德。為我們破除“享樂主義”做出了榜樣。

三是影片體現人民民眾對黨的無限忠誠。看完影片後,想起人常說的一句話“民以食為天”。那個年代的人們,吃不飽,穿不暖,為什麼還能真心實意地擁護我們的黨,相信困難是暫時的,相信黨能治理好國家,讓他們過上好日子?究其原因,正如片中周總理所言,“我們犧牲無數先烈,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五個有的好日子。”周總理轉達毛主席的批示:“大食堂解散還是保留,人民民眾說了算。”正是這“讓人民過上好日子、讓人民民眾說了算”的承諾得到了切實的履行,才讓人民民眾相信黨是代表他們的利益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利的。才會有戰爭年代九旬老母送兒上戰場,不怕流血犧牲;災荒時期垂暮之年賣了壽棺,只為讓總理吃上一口自己親手做的抻面┈。歷史走到今天,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黨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少了,魚水情誼淡了,民眾的幸福感少了,不安全不信任係數多了。我們常說為人民服務,那就應先弄清楚新形勢下民眾需要什麼樣的服務。常說走民眾路線,就應該深入到民眾中去,躬下身子,沉下心來,及時準確了解民眾的困難和呼聲,切實解決人民民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真正將“讓民眾滿意”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檢驗標準,敢於接受民眾的監督,敢于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提高黨和政府的執行力、公信力、影響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讓奮鬥的人看到希望,讓人民民眾相信認可“中國夢就是咱老百姓的夢”,才能再次贏得人民民眾的信任和擁護,才能凝聚十三億人的力量,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