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有感

看了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電影后, 我的眼睛濕潤了。周總理的偉大光輝形象,再一次深深的打動了我,激勵著我前進,給我巨大的精神動力,要努力為黨的事業奮鬥不息、前進不止,奉獻自己的青春。

影片講述了 1961 年周恩來總理深入革命老區調研與當地農民相處的四個晝夜發生的感人故事。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中國處在天災人禍的大饑荒中,在這個真實的歷史背景下,周總理來到伯延公社。總理要傾聽老百姓真實的心裡話,要知道老百姓吃得飽不飽?日子好過不好過?影片將民生大計集中在“公社食堂辦不辦”,來描寫周總理四天四夜的調研生活。他一到伯延,首先從小女孩連弟的話里得知老百姓吃不飽飯,連樹葉都被吃光;看到要從幾十里外挑水吃;他得知黑糊糊的代食窩頭讓人拉不出屎,百姓生活的窮困使總理憂心忡忡。他更從公社主任郭鳳林安排的虛假場面里,明察毫秋,覺察到浮誇風的嚴重,他甩開幹部深入到民眾中訪貧問苦。總理坐在老奶奶的炕頭問寒問暖;他拉著第一任老支書郭百歲的手喚聲“老哥哥”聽到真心話;他和鄉親們一起捧著稀粥吃代食窩頭;他和老鄉一起下地插白薯秧;他熱情鼓勵夜校的汪老師;他讓鄧大姐給孕婦送開塞露;他讓秘書找來馬車運水……影片運用豐富的細節,動情地描繪出周總理把農民的苦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的愛民之情。 影片講到在一場沖毀白薯秧的暴雨後,周總理一人坐在房門口,那沉思的神態,深邃的目光,把總理面對人民疾苦時的沉重、焦慮又愧疚的內心展露得淋漓盡致。影片重複出現深夜總理在伏案研究材料、書寫報告的靜態畫面――此刻無聲勝有聲――凸現出他憂國憂民,不辭辛勞,肩擔歷史重負的精神力量。一位親民為民,共產黨領袖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輝。周恩來在伯延的四個晝夜涵蓋了他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的一生。

周總理深入革命老區一線、了解最真實的農村生存狀態,是民眾路線的具體實踐。我們要以周總理為榜樣,真正踐行好的黨的民眾路線,出色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要把下基層作為日常功課來做,樹立紮根基層幹事、立足崗位創業的思想,堅持到基層一線,多進民戶、多察民情、多聽民聲,真正乾出一番有利於地方科學發展、有利於社會和諧、有利於民眾得實惠的業績來。要在工作中要牢固樹立乾群魚水情意識,始終把民眾放在心中,尊重民眾、熱愛民眾、服務民眾。要注意良好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的養成,工作中要積極主動、熱情高效,廉潔自律、公平公正;生活中要艱苦樸素、情趣高尚,在民眾中樹立良好的黨員形象。要把黨的民眾路線的精神實質,深深紮根於人民民眾之中,努力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做到思想上尊重民眾、政治上代表民眾、感情上貼近民眾、工作上為了民眾,一切從民眾利益出發,多為民眾辦實事、好事。

必須時刻把人民民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常懷感激之心、敬畏之心,牢記黨的宗旨,牢記自己手中的權力、身上的職務都是人民民眾賦予的,要把民眾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自己工作的“試金石”。 要立足崗位做好本職工作, 強化責任意識、黨性意識, 想民眾之所想,急民眾之所急,把民眾滿不滿意作為 評價 我們工作最高標準, 在工作中嚴格要求,努力使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贏得民眾的認可和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