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電影焦裕祿觀後感

學習焦裕祿心得 

懷著深切的緬懷和欽敬之情,我飽含熱淚觀看了電影《焦裕祿》。焦裕祿,山東省博山縣崮山鄉北崮山村(今淄博市博山區崮山鎮,現源泉鎮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1946年1月在本村參加中國共產黨,1962年12月,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先後任縣委第二書記、縣委書記。蘭考縣地處豫東大平原黃河故道,是個飽受風沙、鹽鹼、內澇之患的老災區。焦裕祿踏上蘭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這個地區遭受連續3年自然災害較嚴重的一年,全縣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年最低水平。他從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層xx研究。他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他拖著患有慢性肝病的身體,在一年多的時間裡,跑遍了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在帶領全縣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鬥爭中,焦裕祿身先士卒,以身作則。風沙最大的時候,他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大雨傾盆的時候,他帶頭趟著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風雪鋪天蓋地的時候,他率領幹部訪貧問苦,登門為民眾送救濟糧款。他經常鑽進農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把民眾同自然災害鬥爭的寶貴經驗,一點一滴地集中起來,成為全縣人民的共同財富,成為戰勝災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祿對同志對人民滿腔熱情。他常說,共產黨員應該在民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民眾的面前;在民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民眾、幫助民眾。他的心裡裝著全縣的幹部民眾,唯獨沒有他自己。他經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騎不了車,即使這樣,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頂住肝部,堅持工作、下鄉,直至被強行送進醫院。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他臨終前對組織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後“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半個世紀過去了,中華大地卻依然記著焦裕祿這樣一位共產黨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經深深地烙進了人們的心中,他的事跡感動了幾代人!

他是艱苦樸素的典範。身為縣委書記,身上沒有官氣、闊氣,一件舊大衣是他禦寒的唯一之物,他吃的是窩窩頭,小鹹菜,他的兒女和老百姓一樣挨餓受窮。他是民眾利益的代表。他堅持生活在民眾之中,和民眾同甘共苦,哪裡最艱苦,哪裡就有他的身影。

他是優秀共產黨員的典範。他從沒有考慮過個人的成敗,從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得失,更沒有為求什麼政績而去弄虛作假。在他身上體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風采和不怕艱難困苦、不畏流血犧牲,銳意進取、廉潔奉公的高貴品質!

焦裕祿同志的事跡給予我新的感受,新的啟迪和新的振奮,使我再一次認真思索著人生的真諦--人當怎樣活著?我們要做一個怎樣的人? 在我們今天的工作中,工作內容雖然不同,相同的是我們都會面臨困難,面臨困境。在困難面前,我們是知難而上,還是畏懼退縮?工作方法採取的是實事求是,xx研究,還是推諉扯皮,知難而退?在焦裕祿同志的身上,我們能夠找到很多答案。什麼才是真正的“政績工程”?就是像焦裕祿同志那樣,以代表和維護廣大人民民眾的利益為已任,求真務實,取信於民,從實際出發,事實求是,公而忘私,先人後已,不怕困難,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人民民眾中樹立起一座無堅不摧的精神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