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實習日誌

坐在網獅園的美人靠上愜意的欣賞周圍的美景,親切質樸,尺度雖小而不覺擁擠.感覺其內疊山造屋,移花栽木均是一個整體,放到別的地方嫌小,唯在此處正好,處處透露出一種小園典範。

五.留園

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留園幾易其主,占地兩公頃,分為四個景區,中部以山水見長,東部以庭院取勝,以建築群劃分空間,廳堂建築宏敞華麗,庭院造景富有變化,尤以花石著稱.留園是我們蘇州之行的最後一站。

留園有兩條環水參觀的精妙路線,一條自入口經綠陰、明瑟樓、涵碧山房,到聞木樨香軒、可亭,另一條自入口到曲溪樓、濠濮亭,到五峰仙館。入口處是典型的欲揚先抑,柳暗花明的手法。穿過了“長留天地間”門洞,前面的粉牆上有六扇窗圖案,漏窗俗稱“花窗”。在便於通風和採光的同時,可使窗外的景色若隱若現地透過來,因此,花窗在園林建築中常作為漏景之用。此處六扇花窗將中部景色半遮半掩的透了出來,使人隱約可見,從而激發遊人的遊興,催人急於進園去領略窗外那片勝景。同時,從花窗中透出的園景,隨著遊人腳步的移動而不斷地發生變化,這就是古典園林欣賞中的“移步換景”之妙。

留園以水池為中心,池北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在涵碧山房西側,可見一條長廊曲折逶迤於中部假山上。我們一般把這種依山高下起伏的長廊稱為爬山廊。這條爬山廊不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還有依牆的實廊與離牆的空廊之相應,整個廊始終處於高、下,明、暗等不同的光線和地勢的變化過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同時,這條爬山廊在實用功能上還有夏天遮陽,雨日擋雨;聯繫景點之間的紐帶,是一條天然的遊覽路線;平緩而巧妙的將遊人在不知不覺中引到中部假山之上的“聞木樨香軒”。池西假山上的聞木樨香軒,從建築形式上看,這實際上是一個依廊而建的半亭,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並有長廊與各處相通。留園以其獨創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築藝術而享有盛名,內外空間關係格外密切,並根據不同意境採取多種結合手法。出聞木樨香軒東行,跨過小石橋沿石徑前行,在古銀杏之間,可見一六角飛檐攢尖頂的小亭,就是可亭。從可亭往南看,與南面的明瑟樓、涵碧山房隔水相望。同時,可亭與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對而立,無論從建築體量的大小,地理位置的高低,還是從建築形態等諸多方面來看,都堪稱一種絕佳的對景。過中部水池的小島小蓬萊和東側的小方亭濠濮亭便到了五峰仙館,其東西開有漏窗作為東部的主要建築,起到了溝通東西的過渡作用,其前面的小院裡置有假山,可直接上到二層,十分巧妙。

往東由五峰仙館前行,便到了冠雲峰,留園內的冠雲峰乃太湖石中絕品,齊集太湖石“瘦、皺、漏、透、醜”五奇於一身,相傳這塊奇石還是宋末年宋徽宗“花石綱”中的遺物。其據建築物的距離與建築物高度的比例十分恰當,既不會對人產生壓迫感,又沒有顯得後退從而失去觀賞的親切感,是遊客拍照留念的好去處,此處已是東部繁雜密集的樓群,亦是留園的精華所在。

留園與蘇州拙政園,北京的頤和園以及承德的避暑山莊一起,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被首批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這四個古典園林也被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一九九七年,蘇州古典園林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留園就是首批四個典型例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