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實習日誌

六.豫園

豫園是四百多年前明朝時建的,園主姓潘,是個大官。他建此園是取悅於雙親,讓他們安享晚年,所以豫園的”豫”字就取其愉悅之意。可惜的是他父母末能眼見豫園落成就去世了。此處位於上海傳統的小吃街內,周圍大多古色古香的樓式建築。

當你走進一個私家花園,視線總會被什麼東西擋住,有時是假山,有時是肅穆的照壁。這是園林的一個技巧,稱之為障景。不讓你一日瞭然,卻讓你看到一部分,激發你的遊玩興趣,然後才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

上海位於沖積平原上,市內無山、無林,所以“仰山堂”的“山”就指對面那座假山,它高12米,重80噸,在過去乃至今天一直是個奇蹟。因為四百多年前沒有水泥和熟石膏,人們就用烹煮過的糯米,加上明礬和石灰,把石塊粘起來,至今安然無恙。這是園藝大師張南陽的傑作。在假山之後,有座龍牆,豫園總共有五條龍牆。粉牆之上龍形的黛瓦,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訴說著園主的顯赫。前行不遠有三塊石頭,中間那塊稱作“玉玲瓏”。這是太湖石,外型是由水侵蝕而成,原來是給宋微宗的貢品,即宋微宗“花石綱”的遺物,玉玲瓏因有”瘦、透、皺、漏”等特點而著稱。我想這也是園林功效之一,一個景物使人沉思,達到情景合一的境界。

豫園裡有幾處粉牆築在亂石之上,下面有清溪流過,於是就在粉牆下面掏出一個洞,就像一個小小的拱橋,倒映在清澈見底的水裡,偶爾游魚游過,別有一番滋味,引人駐足觀望。這是在其他江南園林里所沒有見過的巧妙設計,仿佛在訴說著豫園的與眾不同。豫園裡的假山石有太湖石和黃石,前者玲瓏俊秀,後者厚重樸實,兩者不同的鮮明風格求同存異,給人以不同的美妙感受。同其他園林一樣,亭、台、樓、閣、軒、榭、廊的組合穿插在同一園中,漏窗、假山的巧妙運用,給人以變化清新的感受。

豫園之行是我們此行參觀明清古典園林的終點,也給古典園林之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山、水、石、建築、植物共同組成的美麗畫卷,人們獲得“如在畫中游”的美妙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