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暑期工廠社會實踐個人總結

從XX年虧損3800萬元到XX年年的銷售收入168億元,從一個小合成氨廠發展到現在的煤化工、磷化工、鹽化工三足鼎立的大型企業集團,宜化集團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 

宜化集團作為以煤礦、磷礦、電石、電力等為主要材料的高耗能化工生產企業,無論是出於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方面考慮,都必須走資源循環利用和企業循環式生產的發展之路。從XX年起,宜化公司開始以節能技術為核心,建立多途徑節能體系。意思調整合成氨原料路線,實施粉煤成型氣化技術,用相對廉價的粉煤代替價格較高的塊煤為原料生產合成氨,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XX年宜化公司共生產80萬噸合成氨,年節約優質塊煤104萬噸,僅此一項每年可減少原料成本支出約1.24億元。二是加強各生產環節的顯熱和潛熱回收,通過合成氨三氣回收、硫酸廢熱回收和自備電廠熱電聯產,實現能量梯級和分級利用來最大限度的節能降耗。 

以合成氨三氣回收為例。合成氨生產中產生大量的造氣吹風氣、合成弛放氣、脫碳放空氣,業內稱為“三氣”。其中含有大量高燃燒熱能的氣體成分。燃燒後溫度高達1200攝氏度的煙氣送餘熱鍋爐產蒸汽,生產的高壓蒸汽用於發電,發電後的低壓蒸汽送生產使用,按照能量梯級利用原理,實現了能量的最最佳化利用。公司投入上億元資金,先後建起了11套餘熱回收和發電裝置,年副產蒸汽200萬噸,年發電量達1.6億千瓦時,年降低成本近2億元。此項技術在合成氨生產中的推廣運用,不僅大幅減少了煤炭、電力等資源的消耗,同時還大大減少了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的排放污染。 

宜化合成氨生產產生的造氣爐渣仍含有一定的熱值,年產量有60萬噸。針對這一情況,公司將這些爐渣再次用於循環流化床鍋爐燃燒產熱發電。而聚氯乙烯生產中副產的電石渣是一種比較難利用的固體廢物,他們投資3000多萬引進美國孟山都公司動力波電石渣煙氣脫硫技術,對電廠煙氣進行脫硫除塵淨化,不僅實現了廢物再利用,而且解決了我國燃煤電廠脫硫運行費用高的難題,運行成本控制在0.025元/千瓦時以下。此外還與下游可利用這些廢渣的水泥廠、磚瓦廠進行聯合開發,每年通過廢渣的綜合利用可為企業增效4000萬元。 

在生產方面宜化已經做得不錯,而人事是她的另一大亮點。 

管事必先管人,管人必先管思想。 

XX年,宜化的效益處於低谷,員工對幹部的能力和人品信任程度很低,幹部認為員工的素質差,難以管理,而各種小道訊息和謠言也在企業內部恣意流傳。面對種種現象,上任伊始的蔣遠華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利用各種宣傳措施,在幹部職工中掀起了思想大討論,統一了宜化幹部和職工的價值觀,為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輿論基礎,宜化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實事求是、從嚴治廠、艱苦奮鬥、爭創一流”也在實踐中逐步形成。 

宜化正是憑藉著以人為本的宜化文化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站在新的起點上,宜化人沒有因今天的輝煌而忘卻明天的使命,發展才是硬道理。面向新的征程,宜化提出了“構築中國百強,打造百年宜化”的響亮口號。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科特在《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一書中指出:“企業文化對企業長期經營業績有這種大的作用。”“積跬步以致遠,納百川而自華”,我們有理由相信,宜化文化將以其強勁的生命委百年大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劉訓軍

社會實踐結束了,雖然是累的腰酸背痛,卻也是滿心歡喜的,要說從這次社會實踐中學到了點什麼驚天動地的東西也不算是誇大其詞,畢竟,像我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城市人,從來沒見過坐落在郊區的工廠長什麼樣子,更別提那些化廠了。這次,我終於見識到化工廠的廬山真面目了。 

想像中的化工廠無非是幾個大煙囪,整天廢氣滿天,方圓百里除了工廠的工人就再也見不著人了。實際上這裡儘管同樣有煙囪卻不是那么的烏雲密布,可以說宜化改變了我對化工廠專門污染環境的偏見。宜化不僅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工作崗位,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據說,宜化對面賣拉麵的小吃店年收入竟高達十萬元,這比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的年薪還要高,讓人聽了驚訝不已! 

宜化的企業文化是我們此次社會實踐調查的重中之重,畢竟,像宜化這樣一個當初瀕臨破產的化工廠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裡就成長為一個中國500強企業,它所產生的一系列故事都很值得我們去思考,去回味。我們探尋宜化的企業文化,從它的管理理念中尋找切入點。發現小到一個生產小組大到公司部門與部門間均存在著一種比較管理的模式。在這種先進的管理模式的依託下,先進的管理理念得以實施。員工從基層到高層都存在著一種積極向上,客觀進取的精神風貌,怪不得,經常有員工主動加班,幾個車間比著幹活,員工的積極性極大的發揮出來,這也造就了宜化今天所取得的輝煌。歷史永遠都是歷史,宜化過去那種發不出工資的尷尬歷史一去不復返了,輝煌持續上演著,可以想像,不用再過多久,宜化人提出的“六大任務”必將實現。 

這次在宜化不光是自己有所感悟,同行的大三化工專業的學長同樣也有不少體會,大多數人都說,現實生活中的化工廠和自己一前認為的那個有不小的差距,來這裡實習學到了實際的生產操作,弄明白了實際生活中化學的運用方式和途徑,相信,大家都是收穫頗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