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領導“噹噹”老百姓

在上海今年的人代會上,有幾位代表建言,全體領導幹部應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明查暗訪必須做到二十個“一”。例如,每半個月中安排一天不乘坐“班車”及“專用小轎車”,而是與民眾一樣,排隊擠公車上下班;在一天時間裡擠出時間撥打幾個委辦局監督電話,了解監督效果如何,是否有人接,是否在規定時間內給回復,還是徒有形式;每一個月中親自到醫院去排隊就診或配藥(1-3級醫院輪流去),了解民眾看病配藥為什麼要2-3小時,醫保工作還要作哪些改進;親自到最便宜(2.5-3.5元/人)浴室洗澡,了解最低層人民民眾在想什麼,談論什麼,他們期望什麼;每三個月中到警署去辦一次戶口(看政務公開也可以),了解實行的“一次受理、二次辦結”能否做到,態度怎么樣;親自送小孩或第三代去幼稚園或國小校,然後再去上班一次。(據東方網2月23日訊息)不必把二十條一一列舉,單從筆者摘取的這幾條中,就足以感受出代表們期望幹部轉變工作作風的心情。我們常說“深入調查研究”,怎么“深入”?領導幹部下基層本來就少,偶爾下去一次,還要老早通知,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才坐著專車,前呼後擁,浩浩蕩蕩,常常是走走過場而已;我們常說“密切聯繫民眾”,怎樣才能“密切”?民眾大都騎著腳踏車或者步行,幹部卻坐在專車裡,走的是涇渭分明的“兩條道”(快車道和人行道),要是再來個警車開道,民眾連靠近的機會都沒有;我們常說“急民眾之所急,想民眾之所想”,但民眾“急”什麼“想”什麼?幹部如果不深入基層,不與民眾打成一片,不去親身體會,不作明察暗訪,是很難準確了解的。毋庸諱言,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文牘主義等工作作風在不少幹部中大有市場。一些幹部職位越高,與民眾的距離越遠。明明是走下轎車、走出大院就能直接了解到的情況,非要層層聽取匯報不可;天天喊著“菜籃子工程”,卻從來沒有以買菜者的身份親自進過一次菜市場……高高在上,睥視蒼生,不願意把自己“混同於老百姓”。如此這般,幹群關係怎能不疏遠呢?可見,上海人大代表的建議,其實就是要領導幹部“偶爾”噹噹老百姓,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不僅要身在基層,還要心繫基層,實實在在地改變工作作風。這不僅反映出了上海民眾的心聲,也是全國百姓的呼聲。當然,僅僅二十條的建議,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因為如果要真正徹底轉變了作風,僅僅做到了這二十條顯然是不夠的。但這二十條可算是試金石,如果幹部們心甘情願(勉強是不行的)地做到了這些,基本上可以說明他們有了“平民意識”並回到了民眾路線上來,那么,這種優良的作風自然就會體現到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