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均良: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現代化建設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我們黨關於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的重大創新。加快現代化建設,必須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真正落實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和整個過程。深化對發展的認識    現代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歷史過程,是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進化的過程,其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我國現代化進程真正開始穩步發展,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50多年來,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現代化的任務還十分艱巨,要走的路還很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加快發展。發展是硬道理。無論改善民生、促進社會進步,還是國際競爭、民族生存,都必須依靠發展。不發展經濟,就沒有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沒有物質財富的極大增長,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提高廣大人民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就談不上社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對於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來說,要想縮小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就必須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搞好經濟建設,特別是積極實施生產力跨越式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科技效益型經濟。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工業化和城鎮化是推進現代化的動力,也是現代化的基礎。因此,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是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所不同的是,當今世界已進入資訊時代,今天的工業化不同於早期西方國家蒸汽機時代的工業化。今天的現代化是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時代的現代化,既不能先搞工業化再搞信息化,也不能不搞工業化而直接搞信息化,而必須把工業化與信息化融為一體。因此,信息化既是手段又是動力,在工業化進程中廣泛利用和積極發展信息化技術,是當代工業化的根本特徵。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這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核心是經濟發展的低成本、高效益,特別是資源的低消耗,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的經濟成長方式仍然比較粗放,資源消耗量過大。我國本來就是一個人均資源嚴重不足的國家,如果不能極大地降低經濟發展中的資源消耗,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源不足的矛盾將會越來越突出,最終將阻礙經濟發展,危害人們的生存環境。如何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於科技創新,大力發展科技效益型經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次飛躍,都是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的結果,而且科技創新是決定性因素。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的強勢地位,主要源於其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們要想縮小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就必須大力推進科技創新,不斷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不僅要注重經濟發展的數量,更要注重經濟發展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這是我們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注重不同領域和地域協調發展    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另一條重要要求是,注重不同領域和地域的協調發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使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也都取得相應進展,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實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而注重社會同步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則需要進一步強化。社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以人為本的要求和體現,因為一切領域的發展都是為了人的生存和發展,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人民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新亮點,是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應貫穿於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    需要指出的是,區域協調發展不等於區域同步發展,更不是劫富濟貧,而是區域間發展互動、優勢互補、共同進步。目前,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於中西部地區,因此有些東部省市提出了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這種區域現代化戰略,符合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鑒於東、中、西部在現代化中所處的不同階段,國家的區域發展政策要致力於促進“東部騰飛、中部崛起、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促進不同區域共同走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