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執政理念的升華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過程中形成的新的執政理念,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主體與客體的辯證統一。主體是指現實的人,客體是指自然和社會環境。在古代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受自然的控制和奴役,客體成為主客體關係的重心,人們對自然界只能盲目崇拜與屈從。近代以來,特別是工業革命之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的能力不斷提高,人們又錯誤地認為自己是自然的征服者。馬克思指出,實踐是主體與客體之間具體而現實的雙向對象化的過程。這裡包含客體的主體化過程和主體的客體化過程兩個方面。科學發展觀堅持了馬克思主義主客體的辯證統一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人的全面發展。在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人的價值選擇,像今天這樣關心廣大人民的利益。與此同時,科學發展觀又強調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進步,尊重自然、經濟和社會的客觀規律。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與方法論的統一、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體現了總結歷史經驗與解決現實問題的辯證統一。科學發展觀是在汲取人類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包括已開發國家在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特別是總結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同時,它又著眼於我們正在做的事情,著力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制約和困擾我們發展的問題主要有:一是資源環境的壓力。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資源、4%的森林,養活著占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數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二是就業的難題。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總量高峰、就業人口高峰、老齡人口高峰、農村勞動力轉移高峰接踵而來,就業問題十分突出。三是社會變化的挑戰。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矛盾加劇,地區差距拉大,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社會事業發展明顯滯後。四是經濟全球化的衝擊。經濟全球化給我們帶來了機遇,但也增加了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和潛在風險。科學發展觀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同時,充分考慮到未來發展可能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和邏輯的統一。體現了跨越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辯證統一。本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科學發展觀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來的,為我們實現跨越式發展提出了明確的奮鬥目標和努力方向。要在今後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就必須保持一個比較高的發展速度。抓住戰略機遇期,就是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以較短的時間和較小的代價實現跨越式發展,逐步縮小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跨越式發展必須建立在可持續的基礎上。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為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目標和方法。全面、協調是空間上的結構最佳化,可持續是時間上的動態均衡。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求實現資源環境的可持續,還要求實現經濟發展的可持續乃至政治、文化發展的可持續。只有不斷地塑造我國發展的可持續能力,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