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活動反思

XX年的寒假,杭州外國語學校和杭州其他各大中學一樣組織高二的學生走出家門,利用假期空閒時間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同樣,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實踐活動旨在督促學生動手動腦,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等立足於社會的各種核心能力,為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以及今後走上社會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說了這么多,到底什麼是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是青年學生按照學校培養目標的要求,利用節假日等課餘時間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特點概括起來有三點:①

(一)它是一種教育活動,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二)它在組織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達到教育的目的,是以學生親身參與為主要教育途徑的特殊教育形式。

(三)它是在課餘時間進行的特殊教育活動,是教育實踐環節的必要補充。

以上是較為正式的說法。那么,一個寒假下來,在同學們的眼中,社會實踐又是怎么樣的呢?同學們是如何完成各自的社會實踐任務的?帶著這些疑問,我著手開展了一些調查。

數據收集及整理

針對如何完成社會實踐活動的問題,我在XX年2月20日至21日通過qq、電話和面對面詢問等手段開展調查,調查對象全部為杭州外國語學校現高二年級學生。截至21晚23:40,有63人給予了我答覆。

我的問題是:“你的社會實踐怎么弄的?到底是托關係然後飽食終日,還是托關係然後乾?具體幹了些什麼?”

而對於得到的答覆,我把它們歸為如下幾類:

毫無疑問,這張表格中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最直觀的,我們可以直接看出“有關係但實幹”和“有關係且飽食終日”這兩類人的總數遠遠超過了其他類別的人數,後者最多,高占總人數63人的33.3%。稍經加工後不難發現,調查結果中實幹的有27人,只占總人數的42.9%,也就是不到一半,但如果換一種加法,統計那些自食其力的實踐者,我得出一個17.5%的尷尬數據,同時託了各種關係的人卻一共有40人,高達63.5的百分比!

我不敢怠慢,繼續整理餘下的細節信息。接下來的工作,我按照具體工作的種類分別統計了調查對象們在企業單位和社區的表現:

解釋一下各個類別的具體含義:

服務招待:主要指餐館、店鋪、書店等營業性場所擔當的服務生。

抄寫文書:主要指不需要腦力勞動的寫字檯工作,換句話說,幹活兒的工具是筆和鍵盤。

體力打雜:主要指清潔打掃等,泛指各類打雜;也包括可能存在的較為繁重的體力活。

實驗探究:高度需要腦力勞動的工作,如做實驗、做調查報告等。

組織作陪:主要指臨時代管小孩類,社區活動則指組織主持老年人活動的任務。

飽食終日:不用多解釋了。

其他:由於反饋信息不充分或個人隱私導致的資料不全,全部歸為“其他”類別。

大家能不能看清楚,兩張扇形圖左下角那兩塊面積最大的區域指代的是哪四個字?

這真的就是一個寒假下來各位同學在寒假社會實踐中的表現嗎?那么所謂社會實踐的意義究竟何在呢?

後續分析

應該說,增加社會實踐這樣一項特殊的“作業”,其本質出發點是好的,但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卻使我沉思。在與各位調查對象的交談中,諸如“我就去我爸單位要個章”、“隨便寫兩句”等敷衍了事的隻言片語屢見不鮮,更有甚者直接假造,利用豐富的想像力捏造出天衣無縫的實踐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