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幹部選拔任用初始提名問題的調研與思考

幹部選拔任用初始提名是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第一道關口,也是提高選人用人質量的關鍵。誰擁有初始提名權,誰就有提拔幹部的權力。在這個階段出現問題,就會直接導致最後選人用人的失敗。如何從理性上擴大幹部任用初始提名民主,將提名決策權前移?帶著這一問題,我們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和工作實踐,對部分前沿問題進行了粗淺的思考和探索。

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各地在擴大幹部選拔任用初始提名民主問題上進行了大膽的、有益的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亟待研究和解決。

幹部選拔任用初始提名民主程度難把握,衡量標準不夠明確。《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規定:確定考察對象時,應把民主推薦的結果作為重要依據之一,同時防止簡單地以票取人。民主推薦的結果作為幹部初始提名的重要依據。但最後“得票數”不能作為幹部初始提名的唯一依據,必須結合多方面的情況綜合考慮。組織部門在綜合分析時,很難把握好這個尺度。例如,評價一個幹部究竟要有多少民眾認同,才算得上民眾公認;得票數是否真實地反映了幹部的民眾認可程度和實際能力等。對某一崗位應該選用什麼人,不該選用什麼人,沒有限制性規定,具體操作時不好把握。此外,按照什麼比例產生提名人選沒有硬性規定,沒有操作依據。

幹部選拔任用初始提名程式不夠規範,提名環節缺乏強有力的制度約束。《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規定:選拔任用黨政領導幹部,必須經過民主推薦提出考察對象。也就是先民主後提名。現行的提名推薦方式有組織行為,也有個人行為;有正式的書面形式,也有個別領導口頭推薦等等。對哪些“組織和人員參與”無具體規定,不同地方的提名方式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個地方不同的領導之間、同一個領導對不同的職位,甚至同一個領導在不同時期對有關職位的啟動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實際上是先提名後民主,即先提出建議人選,再去徵求意見,缺乏強有力的制度約束和可供操作的行為規範。

幹部選拔任用初始提名責任主體不夠明確,失察失誤責任難追究。提名的多樣化和複雜性導致了提名權的責任主體很難確定,使得推薦者只行使提名權力,卻不承擔提名責任。對於推薦造成的失察失誤責任也很難追究。少數領導幹部在幹部任用中摻雜個人意志,通過“走程式”的形式實現個人目的,造成“程式上看似中規中矩,實質上體現個人意志”的現象。

幹部選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體系還不夠健全。在深化幹部任用初始提名權工作的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規範,但從總體上看,制度體系還沒有完全形成,如:如何提名、怎樣提名、提名範圍如何界定,在操作層面上還沒有制度可循,在操作過程中不好掌握等。沒有建立比較完善的民主推薦反饋機制,民眾只參與了測評、推薦過程,而不知道推薦結果,對民主測評和民主推薦結果缺欠認真的研究分析。個別地方黨委領導幹部對民主推薦結果,合意的就強調“必須尊重民意”,不合意的就強調“不能簡單以票取人”,民主推薦結果運用的權威性不足。

幹部選拔任用初始提名社會氛圍還不夠濃。職位空缺調配信息尚欠明朗化。就傳統做法而言,領導職位出現空缺後,組織上考慮進行配備時,對外公開一般都是到民主推薦階段時在目標推薦單位進行小範圍公開,其他主體很能難獲取信息,限制了其他主體參與的機會,不利於調動其他主體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幹部選拔任用民眾公認原則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民眾提名權不明確,導致民眾參與選擇的積極性不高,影響了幹部選任的準確度,增加了幹部選任的風險成本。

完善幹部任用初始提名辦法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