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家長會的體會

震憾四:社會竟爭越來越激烈,孩子所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明顯,家長會顧名思義就是給家長洗洗腦,醒醒腦,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在校的成績,在校的表現等等,而家長們最關心的也是孩子在各科老師心目的印象是怎么樣的?上課有沒有認真聽講?是否受同學們的歡迎等等,因此,家長們爭先恐後地想在家長會結束後與班主任及任課老師近距離交觸,最關鍵的是想從老師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聽著老師們的工作報告,家長們的議論聲,我在沉思,學了整整一年半的親職教育知識,自己有沒有做到位,有沒有給兒子博文帶來與其他家長不一樣的處理方法.

反思一:每個學校的師資力量參差不齊,衡量老師是否是合格或優秀不是單從學生的成績分數來反映,我個人認為也應該從老師的綜合能力上去評價,比如老師能否調起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教學的氣氛是否活躍?教學內容的講述是否能被學生所接受?處理問題是否能公正,公平?能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處理事情或解決問題?能否給孩子尊重,用榜樣作用去引導與教育孩子,培養孩子正確的是非判斷能力等等內容.兒子博文也經歷過,雖然當時孩子年紀小不能明白老師的做法是否正確,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量的增多,近一年兒子博文對老師的處理方法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只要兒子想說,那么我就是孩子最好的傾訴者,當兒子談及老師的做法時,我會用力擁抱兒子,為兒子有自己的想法表示鼓勵,我不會隨意去否定孩子的想法,因為孩子每個年齡段的判斷能力有差異,只是在不同時期給兒子不同的建議,比如"如果你是老師,你會怎樣處理這事?"比如"你對老師的處理方式哪方面認可,哪方面有不同的看法,你的依據是什麼?"比如"媽媽也有不同的建議,你願意我們一起討論一下嗎?"等等,一方面讓孩子換位思考,讓孩子用感恩的心去對待老師,理解並尊重老師的決定,另一方面尊重孩子的意願,給孩子說話的權利,給孩子為自己辯解的機會,這是學習親職教育後遇到孩子有情緒時,我時常警示自己,理性地處理孩子成長中發生的種種因素.

反思二:每天群里的內容都是學習,學習,近階段期中考試成績成了討論的主題,而考試分數成了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考好了皆大歡喜,考不好大人孩子都不好過.我仔細分析過兩者之間的落差,前者孩子會表現:人前人後會有滿足現象,有時會忘乎所以,對學科好的科目報以極大的興趣感,做什麼事都充滿自信心.後者孩子會表現:對學科差的科目自卑,沒有鬥志,對自己缺乏信任感,心理壓力大,常常會困惑不解(努力了為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分析問題常常會否定自己,沒有足夠的自信心等等.而直接造成孩子截然不同的狀態學校有部分原因(這裡學校的原因忽略),我認為我們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最關鍵.孩子方面:一每個孩子潛意識裡都有上進心,都有一顆不服輸的心,一樣的花功夫一樣的學習,孩子自己心裡都在衡量自己在比較.二孩子會先從分數上去跟人比較,自己比別人差幾分,失落感會伴隨著孩子,這時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渴望的又是什麼?三拿到分數,孩子會根據以往的經驗,去猜測家長的一言一行,在猜測的同樣夾雜著擔心,害怕,因為孩子沒有預知能力,恐懼感會伴隨著孩子,直到看到家長對自己的處理結果,而最終放下懸掛的心.家長方面:首先最關注的是孩子的成績,家長的情緒會跟著試卷的分數起伏,表揚,責怪,數落孩子緊跟而至,卻往往忽視了試卷上孩子反映真實的內容.我認為最佳的處理方法,家長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理性地看待分數,第一告訴孩子"不管你考得如何,爸爸媽媽永遠愛你"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不會因為一次考試的失敗而減少對他的愛.第二然後跟孩子一起認真分析試卷,看平時經常犯錯的地方在試卷中有沒有克服,如克服說明孩子進步了,我們要給予一定的表揚,分析試卷中扣分的地方.第三再針對這些內容與孩子一起制定複習目標,我們家長要學會結合孩子的測試試卷和孩子的作業對比分析。讓孩子清楚,平時的養成關係到考試的成績。幫助孩子逐步地提高.第四教給孩子解題步驟,一步步把已知條件數字寫進去,然後再運算,或者去答語文題。因為很多孩子也容易粗心,在沒有認真讀懂題目的情況,就按著感覺隨便下筆寫答的內容。第五,題目答完後,必須要回頭檢查核對。如果兩次結果一樣,基本上可以做對,如果不一樣,必須要再檢查一遍。第六:鼓勵孩子建立學習目標,和對成績的預估,孩子自己有了目標,自然就有了努力的動力。結合孩子最想實現的目標去講(比如孩子有分數段的目標,比如以某某同學為目標等等)當孩子有了學習目標,目標達不到,孩子自己就很著急,這樣家長給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