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企業黨組織感應力的體會與思考

所謂“黨組織感應力”是指事物之間在交感相應的互動作用下所產生的效力。在這裡,一方面是講企業黨組織工作能量釋放的感化力,另一方面說的是企業人員對黨組織工作感化力的回應力,二者合為感應力。只有當感化力和回應力達到雙強的時候,其感應力效力才為最佳。

一、企業黨組織感應力不強的主要表現

表現之一:企業黨組織的向心力不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些職工在個人遇到難解的問題時,不是依靠組織,而是靠個人關係——結親聯姻的裙帶關係,同事相好的“朋友”關係,金錢酒肉的交易關係。於是便出現了“有關係的靠關係,沒有關係的找關係,找不著關係的買關係”的現象,甚至有的黨員幹部也捲入其中,進一步形成了“上找靠山,下憑關係”的網路。這種“關係網”的存在嚴重損害了黨組織的威信,造成了職工對黨的向心力減少,離心力增加。進而當“關係網”中某一成員發生違法違紀問題需要處理時,就會出現牽一“線”而動全“網”、“說情風”狂刮的情形,致使處理工作困難重重、阻力重重。

表現之二:企業黨組織的影響力不強——現在企業中有的職工在工作、事業上取得了某些成就時,其心裡想的、嘴裡說的只是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培育之情、或某某領導的賞識和自己努力奮鬥的結果,心目中根本沒有黨組織和人民的教育、培養、幫助之功勞。他們只注重個人而不注重組織。

表現之三:企業黨組織的吸引力不強——企業里有些職工不想或不願加入黨組織的現象突出。他們認為:現在是市場經濟了,不入黨不會有人追究,要是完不成工作任務那就得挨罰。所以平時他們談論得最多的是掙多少錢以及與自己生活相關的話題,而很少涉及如何加強學習,提高自身思想素質,如何在政治上要求進步和怎樣爭取入黨的問題。甚至有些各方面表現不錯的同志,因怕入黨後要受更多的約束而以自己“不夠格”為推辭。

表現之四:企業黨組織的凝聚力不強——伴隨市場經濟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發揮,人才流動趨勢日益加劇,造成企業人才大量流失,甚至有些黨員連招呼都不打拔腿就走了,其組織觀念顯然十分淡薄。

表現之五:企業黨組織的感召力不強——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由於有的企業不景氣,不得不有一些職工下崗、息工,出現了生活上的暫時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找企業找政府、不找市場找市長,致使越級上訪、群體上訪的事件時有發生,個別人甚至於採取極端行為,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有些新建企業認為黨組織不但無用反而有礙而不願建立黨組織等等,這些都是企業黨組織感應力不強的表現。

二、企業黨組織感應力不強的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某些企業領導幹部的腐敗行為,嚴重地影響了企業黨組織的形象——近年來,雖然黨中央和各級黨組織下了很大的決心,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工作力度,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整個社會的腐敗現象仍涉及到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各個層次和各個方面。據有關專家問卷調查揭示:認定腐敗問題為當今中國第一位問題的比例達到42%。

原因之二:對企業黨組織“地位”變化的不適應,直接影響其“作為”——企業黨組織的地位由過去“領導一切”的“領導核心”變為“政治核心”,處在“服從、服務、保證、監督”的位置上。對這一“定位”,有些同志還存有疑慮:

第一,黨章把黨的性質概括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根據這一規定,從中央到鄉村的黨組織都處於領導地位,而恰恰在工人階級這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代表最集中的地方——企業,黨組織卻不起領導作用。對此,有些同志還沒有從思想上轉過彎來。

第二,有的同志提出,企業黨組織的地位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一樣,應該講兩句話:即“有位才有為,有為才有位”。其“位”是前提,其“為”是條件。如果只講“政治領導”而不講“經濟領導”,就容易形成“政治”與“經濟”兩張皮,就容易回到“空頭政治”的老路上。這是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尤其是在國有企業更為重要。

第三,現在公司股東有《公司法》作保障,企業經營管理層有《企業法》作保障,企業工會有《工會法》作保障,而企業黨組織按照黨章、《公司法》和《企業法》的規定,只能起“保證監督”作用,只有“參與”企業重大問題決策的權力。那么,既然經濟工作是黨的中心工作,是黨的全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什麼企業黨組織只能“參與”呢?這豈不是把企業黨組織和企業工會組織的定位等同了、甚至還不如了嗎?難怪有的職工風趣地說:“跟著行政乾拿獎金,跟著工會幹有福利,跟著黨組織乾做貢獻”。

對於上述問題認識和理解上的不到位,直接影響了企業黨組織的“作為”,“管多了怕越位,管少了怕失職“,使黨組織在企業里坐在了一個尷尬的位置上,扮演了一個難扮的角色。

原因之三:收入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的問題日益凸現,既影響了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又影響了企業黨組織的威信——就整個社會而言,實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後,20年的實踐證明是成功的,有一部分人確實富起來了。但是,不能否認這樣一個事實:一些老老實實、辛辛苦苦做工的工人並沒有真正富起來,他們當中大部分人已解決了溫飽問題而還有一部分人的生活卻仍然相當困難。這些該富起來的人們沒有富起來,倒是有一些搞歪門邪道的人先富起來了。據第四次全國職工隊伍調查數據反映,有46%的職工認為當前社會收入分配差距很大,有44.4%人認為差距較大。這就是職工民眾為什麼不滿意的一個重要根源。這是其一。其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大,比如同一個人同一樣工作(司機)在不同的行業,其收入水平相差幾倍。特別是處在壟斷地位的行業和部門人員收入偏高,而許多職工尤其是困難企業停產息工和下崗職工收入太低,因此產生了非常不平衡的心理,嚴重地影響了其工作的積極性。其三:即使在同一類企業里,由於工資外收入的不同,也存在著收入差距過於懸殊的現象,有的人花天酒地,有的人等米下鍋,而處於“保證”地位的企業黨組織卻不能給予保證,因為黨組織不參與獎金福利等待遇的分配;有的企業領導人“吃、喝、抽、娛、行”的所謂“職務消費”無度,而處在“監督”地位的企業黨組織則難以監督,因為對直接領導的監督難上難。這些致使職工產生了埋怨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黨組織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