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學校工作思路

第三個方面,平等的師生關係。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人才。中學教育是從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來講,國家也給予了課時保證。師生間的和諧關係應是平等關係、教學相長的關係。現在有一部分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是:君臣關係、老子與兒子的關係、灌輸與接受的關係、貓與老鼠的關係。如果強調,我說啥就是啥,那么師生間的平等從何而來?學生智商有高有低,不可能統一對待。學生間有差異,所以也要有差別地對待,要求的標準也應有差異。原先我們常說,日光淚水汗水,這樣能不能出成績,可以,可是能不能高效?45分鐘課堂教學中真正有效的是哪些?所做的資料有沒有事先進行過甄別?沒有基礎的引入和基本的規律梳理,直接拿來聯考題,學生能理解多少?一門學科所用的教學課時,國家是有規定的,多用課時是違法的,只有在一個規定課時內圓滿完成一個課時教學任務才是重點學校教師應有的功力。怎么落實全國教育發展綱要,將學生從沉重的學業負擔中解脫出來,保證每天一小時的陽光體育活動時間在課程中的體現。

師生關係由低到高有三種。第一層是服從關係,依靠規章制度來約束學生;第二層是認同關係,教師講課富有感染力,學生很容易接受教師的風格,進而喜歡這門課程;第三層是同化關係,教學生打破對課本和教師的盲目崇拜,能與教師進行平等對話、共同探討,進而對課本和教師提出挑戰和質疑,超越教師。

每位教師要認真思考,自己和學生是屬於哪個層次的。孫維剛1980年開始了從初一教到高三的“大循環”實驗,1997年聯考,全班40名同學有38人達到全國重點大學錄取線,22人考入北大、清華。而在當年升入中學時,這個班2/3的學生,成績低於區屬重點中學的錄取分數線。孫維剛是數學特級教師,可他並不是擅長其它學科,為什麼他所帶的班能有如此成績,能夠全面發展呢?孫維剛自身嚴謹治學、積極進取的人格魅力深深影響了他所帶的學生。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曾談過他不學數學的故事,他的第一篇作文被語文老師大加讚賞,其實只是平常一個作文常用的套路,卻因教師的表揚激發了他學語文的興趣。他在數學課上因發愣,沒有跟著老師,數學老師於是拿了一小段粉筆,準確無誤地砸在他的臉上說,你把全班同學的臉都丟盡了。“嗷”!全班一片歡呼,幾個後進生張開雙臂,歡迎我加入他們的隊伍。從此我的數學一落千丈,患上了數學恐怖症。聯考結束,我的第一個念頭是,從此再也不和數學打交道了。38歲生日前一天,他還做著考數學的噩夢。

從這兩個故事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你讓學生從此對你所教的這門學科產生了厭惡,你不成了學科的罪人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自己做不到的事,怎么要求學生呢?也許學生最終取得了優異的學習成績,可在學習過程你所表現出的蔑視、打擊使他終身難忘。教育學生時要有度,合乎國家的法律和法規,強調情感的投入,要相信種下的芽會發的,會有豐碩的收穫。

第四個方面,緊密的學校、家庭、社會關係。這三者在教育中是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相互支持的關係。首先學校並不能給學生全方位的教育,需要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和理解。學校教育重在德育和智育方面,學生最常見的是就在校表現非常好,一回到家做么都不乾。親職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時段正好補充了學校教育的不足。所以班主任一定要進行家訪工作,一學期完全可以走訪兩三個學生家庭,對年級的前十名或後十名,分到各班去,動員進行家訪,了解他的親職教育情況。這樣不僅掌握了學生的成長環境,拉近了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也宣傳了學校、教育了學生。其次,沒有家庭和社會的通力支持,學校教育內容就無法通過課本、課堂轉化為學生的實踐知識與內在素質。沒有這三者間的合作,學校教育也有可能完全失敗,走上反面。第三,學校教育要充分利用社會各種資源,利用豐富的家長資源配合學校教育形勢開展教育活動,儘量利用媒體輿論宣傳學校,提高學校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