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師教育實習新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總結報告

《高師教育實習新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總結報告

一、教育實習的意義和現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民族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適應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實習作為師範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師範生的重要實踐活動之一,理應得到重視和加強。師範類專業的特點就是“師範性”,依靠教育實習這一實踐環節,加強高師和基礎教育的雙向聯繫和溝通,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培養師範生的從教技能和教育教學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教育實習培養師範生的從教技能,切實體驗教師的角色,真正認識教師職業的重要性。另外師範性的實踐意義歸結到一點,就是為基礎教育服務。這樣,就要求加強高師院校與基礎教育學校的聯繫,把突出“師範性”落實到教育改革進程的各個具體環節中,切實加強理論與中學實際的聯繫,做到知行統一。但現實的教育教學中,存在著師範教育脫離中國小教學實際的現象,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教學輕教育實習,往往認為教育實習就是走過場,並沒有把它放在突出的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推進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強化教育實習的實踐性地位,培養師範生的從教能力更為重要。 

傳統的教育實習,基本上是一次性的、終結性的教育實習。往往在全學程的最後安排六周或八周進行實習。此前沒有對基礎教育的了解,沒有對教育現狀的考察和分析,沒有對教育教學的實際接觸,而是完全依靠高師自己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進行教學和培養。學生也是在等、靠中去進行實習,由於事前不了解中國小現狀,事中缺乏積極性,缺少教育教學技能的專項多層次訓練,事後缺少反饋和改進,很難通過一次性的實習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培養合格的教師。 

特別是近年來,高校的擴招,學生人數的增加,更加大了實習的難度,有些學校為了學生的自主擇業和管理的方便,就開始了“放羊式”撒手不管的實習方式,但效果可想而知。 

兼於此,對教育實習模式進行改革,迫在眉結,勢在必行,有它現實的必要性和重要的意義。 

二、教育實習模式改革的思路 

改革教育實習模式,並不是完全拋棄、全盤否定,而是在原教育實習合理成分的基礎上,加以改革和完善。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改革: 

1、實習環節全程化。教育實習不只是傳統意義的一個教學環節,更是一個教學過程,而且,與其它理論課的一門一門結業不同,它是師範生整個在校期間(包括寒暑假)都要不間斷地進行的最為完善的教學過程,是包括教學技能訓練、教育見習、教材教法研究、模擬教學和教學實踐等內容在內,並由此形成的大教育實習觀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全程教育實習模式,其最大特徵就是全程。 

2、實習形式多樣化。傳統教育實習形式上多採用放羊式或集中式或兩者兼而有之,純屬於“一攬子包”或“撒手放”的單一教育實習模式,而且是畢業前的一次性突擊或實戰演習。現在正在進行的教育實習,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1) 學校統一安排,分散定點實習。即由教務處和各系共同出面聯繫、各系組織落實。做到事前安排落實;事中檢查指導;事後總結反饋。保證了實習的效果和質量。(2) 學生自主聯繫實習。即由學生申請,教務處提供聯繫函,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到意向分配單位聯繫實習,也可以到自己家鄉所在學校聯繫實習,學校選派教師定期指導,主要由實習學校教師指導,實習結束後,出具實習鑑定結論。(3) 開放式實習或就業實習。即對已聯繫好分配單位的學生,可以考慮分配單位的實際要求,讓學生集中一個學期或更長時間,頂崗實習,學校只對其實行結果要求。 

3、實習內容豐富化。現在的教育實習,不僅僅是教育實習本身,而是全學程綜合規劃,統盤考慮,形成大教育觀、大實習觀、大服務觀。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的主渠道,但也不排除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的教育作用,特別是培養未來的合格教師,就要求對於師範生從新生入學第一天起即行實施,包括教師基本功訓練、教育見習、教育調查、教材和教法研究、模擬教學、教學實踐、教育試驗及教育實習等活動,採用小組微格教學訓練,大班試講、全校未來教師技能大賽、模擬實習等方式,是課內教育實習和課外教育實習、校內教育實習和校外教育實習、有形教育實習和無形教育實習的集合體。實習的全過程體現在教學計畫和培養方案中。

(1) 新生進校就進行教師職業理想和信念的教育,為他們樹立為教育事業服務的意識和培養服務於教育的知識和技能奠定基礎。 

(2) 配合師範生的“三字一話”技能訓練,學校突出抓好《教師口語》、《書法》課程的開設和質量。為保證師範生的技能達標,還通過國語大賽、演講比賽和未來教師職業技能大賽等加強學生的技能訓練,最後通過考核進行驗收,特別是對於國語,要求所有學生參加省語委組織的國語測試,作為師範生獲得教師資格的必備條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