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之心得體會—聚焦教育

關於學前教育,入園難的問題以及幼稚園教育納入幼兒教育問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這其實就是親職教育的問題,因為學前基本是在家庭中受到家屬的教育的,這個階段十分的關鍵,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為人品性等根本方面,而進入幼稚園中的教育也並不能屬於學校教育,因為這些“教師”是需要受到親職教育學武裝的,在親職教育基礎上的學前教育。而我國在此之前對學前教育親職教育十分的忽視,此次會議顯示黨組織已經著手改善這一現狀,開始認識到學前教育的重要性。

關於民辦教育,政協委員呼籲解決民校師資問題。兩會期間,有關民辦教育的爭論不絕入耳,其中有關民辦學校建設品牌、生存發展的問題受到代表們熱議。據了解,由於辦學特色不明、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創新、師資力量薄弱,民辦教育優勝劣汰加速,一部分民辦學校形成品牌,生存狀況良好;一部分民辦學校規模日益萎縮,甚至倒閉轉讓。這是有教育的不平等性所導致的,下面將重點展開闡述。

國學校教育是應試教育,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授之以魚,而不是授之以魚。這樣就在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名族的創新精神,這顯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在中國真正的授之以漁的則是社會教育,原因很簡單,因為人們走上社會了,被逼無奈,在不斷地碰壁中逐漸學會了漁。這必然是沒有效益的形式。而另一方面,親職教育由於長期以來國民處於一種低素質的狀態,同時中國對於親職教育不夠重視,使得在中國親職教育難以發揮其效力,同時導致了“入園難”等問題。

以我之愚見,想要改變中國教育結構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但也並不能不為之而準備。我覺得應該從平等教育條件,改變中國國民對教育的觀念,發展職業教育,改變不同教育階段的教育傾向,完善社會教育與親職教育系統等方面出發逐步調整中國教育結構。

發展平等教育我覺得是當務之急,在目前,東部與西部教育條件的不平等性,農村與城市的教育條件的不平等性,民辦與國立學校教育條件的不平等性,大學不同級別教育條件的不平等性等問題已經展現了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四個的不平等性其實說明一個問題,由於經濟條件的不同,教學硬體配備與師資力量配備相差很大,這使得擁有好條件的人們更占有優勢並留在發達地區,而條件差的同學則會通過努力留在發達地區,那么不發達的地區的人才資源就更匱乏,就越難發展。這樣就只會在一個惡性的循環中越陷越深。所以我認為教育的平等性,是教育問題的核心與根本。

發展職業教育和改變中國國民對教育的觀念是相輔相成的兩點。這主要是由於中國教育過於單一化,這並不是說沒有而是大學教育與其他形式教育的“貧富差距”太大,以至於想要過上一種好生活就只能擠大學這個獨木橋。所以要發展職業教育等教育形式,讓各種人有適合其的教育來引導他們,充分的利用人才,同時壓力也自然就笑了,學習才會真正成為自己的事,教育才能走上正軌。中國受到了長期的封建官僚與帝國侵略者的殘酷壓迫,在認識到科技興國的問題後就拚命的死抓科技,自然而然的大學也就成為了所有夢想的搖籃,成為了社會的唯一認知面。於是忽視了其他教育形式的發展以致出現現在這種嚴重的不平等性。無論師資力量還是條件資源全都集中到大學教育這一種形式,所以其他種類教育自然也就難以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即使培養出也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同。這就導致了職業歧視問題,人們無形中把職業劃分了等級,並按等級分配收入,那么人們要想要有好的生活就只能擠破皮的擠進大學的圈子裡才行。於是乎,高考成了門關,國中高中也只向著高考看齊,中國教育也就見見變了味。而在外國是鮮有職業歧視的,比如在美國,從小就在培養一種職業規劃,他們的教育就是將人才培養成某個行業的專家,是一種高效的教育,在這種教育下每種職業又怎能不創造出巨大的財富呢?很多國家都是如此,即使是中國人民最瞧不起的農民行業,在外國也是有巨大價值的。當然,這並不是說中國的教育不對,中國教育確實符合了目前的國情,而且要做到美國那樣的全公民的高等職業教育在中國目前顯然也是不現實的,但卻必須要意識到這個問題,雖然不能完全做到,比如改善民辦學校,職業技術學校等的教師質量,硬體條件問題,逐漸調整其他行業在中國的影響力等都可以發揮調整教育結構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