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觀同志先進事跡

一、吳大觀簡介

吳大觀(1916-2009)航空發動機專家。江蘇鎮江人。被譽為“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航空系。1944年赴美國,先後在萊可敏航空發動機製造廠和普拉特惠特尼(普惠)公司實習。1947年回國。曾任大定航空發動機廠廣州分廠技術員、北京大學講師、華北人民政府企業部工程師。

建國後,歷任重工業部航空工業管理局科長、處長,瀋陽航空發動機製造廠設計室主任、總工程師,中國航空研究院發動機研究所副所長,西安航空發動機製造廠副廠長,航空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常委、高級工程師,中國航空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2009年3月18日因病去世,享年93歲。

長期從事航空發動機的仿製和自行研製的組織領導工作。他一生愛黨愛國、無私奉獻、艱苦樸素、助人為樂、愛崗敬業、淡泊名利,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為我國航空發動機的振興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他的領導下,製造出了渦扇5(ws-5)渦扇6(ws-6)渦輪風扇發動機,並為崑崙發動機和太行發動機的定型起了很大影響。

“由修理到製造,我們的道路要這樣開始。”

“人生的道路是舍與而不是索求。”-----吳大觀

2009年7月,央視、人民日報開始宣傳吳大觀的事跡。

二、吳大觀-生平概況

吳大觀,航空發動機專家。原名吳蔚升,江蘇鎮江人。

1916年11月13日出生於江蘇鎮江縣(今鎮江市)農村小商人家庭。自幼家境困難,常借債度日。

1931-1937年,他在江蘇省立揚州中學學習。

1937年,吳大觀被保送進入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前身)機械系。

1938年隨校搬遷,進入昆明西南聯大學習。求學期間,他目睹日本飛機狂轟濫炸的侵略行徑,下決心走“航空救國”之路。讀完機械系三年級,便申請轉讀航空系。

1942年8月畢業。他在大學期間,受到劉仙洲、王德榮、金希武等教授的教育薰陶,學習刻苦,勤奮儉樸。

1944年,吳大觀被選送到美國萊可敏航空發動機廠以設計試驗工程師名義進行深造。在該廠學習期間,從零部件製圖到整台發動機設計性能計算,從部件試驗到整機試車,經過了系統的學習鍛鍊,僅用半年時間就基本掌握了活塞式發動機設計的全過程。他抱著抓緊學習的熱望,先後掌握了齒輪工藝、工裝夾具、刀具設計及其加工技術。而後,他又在美國普惠航空發動機公司學習。學習期間,他見到噴氣發動機離心壓氣機葉輪和渦輪部件在車間加工,引起他的極大興趣,當時研製航空渦輪發動機在美國尚屬起步階段。

1946年加入美國自動車工程師學會(SAE)成為該學會會員,他作為業餘愛好者,開始研究噴氣技術,這給他以後從事航空發動機設計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吳大觀在美期間,廣泛接觸公司各階層人員,在技術領導、工程師、車間工人中廣交朋友,並藉此宣傳中國。他兩次被當地教堂請去做抗日戰爭中中國婦女的抗日活動和中國兒童教育的報告。他揭露日本侵略軍蹂躪、殘殺中國人民的罪行,宣傳中國人民抗日的鬥爭精神。在美期間,他感到美國人看不起中國人,極大地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拒絕美國有關單位的高薪聘任,

1947年3月毅然回到祖國。他沒有帶回貴重物品,僅有裝滿書籍和技術資料的兩個箱子。他唯一的願望是,把在美國學到的航空技術貢獻給祖國。吳大觀回國後被安排到貴州大定航空發動機廠廣州分廠做籌建廠工作。他看到當時南京國民政府的腐敗,已不可能再搞什麼航空發動機行業,不得已憤然離職。

1948年,他來到北平(今北京市),在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系任專任講師,講授航空發動機設計及齒輪設計和加工兩門新課,頗受同學們的歡迎。在教書的同時,吳大觀參加了學生的反飢餓、反迫害、罷課罷教運動,參加演活報劇,做反蔣反內戰的宣傳。

1948年冬在地下黨的安排下,將吳大觀及其愛人、孩子和弟弟一家四口人送到解放區石家莊。吳大觀從實踐中認識到,發展航空唯有依*中國共產黨。他到達解放區時,心情萬分激動,對自己的愛人和弟弟說:“我們現在到了我嚮往的世界,祖國的航空事業,祖國的繁榮昌盛全*共產黨的領導,我要為它而獻身。”此後,聶榮臻親切接見了他,鼓勵他為祖國的航空事業貢獻力量。從此,他走上了新的航空救國之路。

1948年12月,吳大觀隨解放北平的隊伍,參加了入城接管礦冶研究所的工作。

1949年11月任重工業部航空籌備組組長。

1951年航空工業局成立,他在局機關參加發動機生產管理,孜孜不倦地學習蘇聯新的噴氣發動機生產工藝資料,抓工廠生產管理先進典型,在局領導下組織各廠交流。在蘇聯援助下。

1956年,吳大觀調到瀋陽410廠組建我國第一個噴氣發動機設計室。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開始設計我國第一台噴氣教練機動力發動機。經他和設計室副主任多次分析研究有利條件和存在難點後,決定利用410廠剛生產定型的渦噴5(蘇BK—1)發動機為原準機,用相似定律進行縮型設計殲教1飛機的動力噴發1A發動機。此方案可利用410廠已有的鍛鑄毛坯、工裝設備,不用增加任何新材料,就可製造出新的發動機。這是經濟、風險最小的研製方法,也是研製周期最短、耗資最省、較有把握的設計方法。他以敢於拼搏,勇於創新的精神,與廣大工人日夜奮戰了210天,經過20小時的持久試車,首批4台發動機研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