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學習心得

一 綜合性學習是一門課程,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所謂綜合性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提出課題研究或專題活動的全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套用知識、解決問題,並獲得親身參與的體驗、經驗,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蒐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等。眾所周知,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的語文教學處於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是停留在口頭上。具體說來,課本是惟一的信息源,教師是惟一的信息傳遞者,教室是惟一的信息交流場所。在全球都在呼喚“讓學生學會學習”的當今時代,語文教學的這種現狀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綜合性學習必然要進入我們的視野,運用到語文教學中來。綜合性學習以學生主體性活動為構成要素,在內容上、形式上、空間上、時間上都具有開放性,整個過程具有強烈的實踐性,是對長久以來形成的“靜聽為主,教師中心”這一教育方式的不可或缺的補充。《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是綜合性學習的價值所在。有調查者對學生的綜合實踐、研究活動的作用做了調查統計,結果如下學生參加活動收穫示意圖1、學會了很多新知識60.36%2、知道了怎樣組織活動 5.12%3、學會了動手操作 10.24%4、知道了怎樣同他人交往 13.45%5、樹立了更高的理想 8.33%6、其他 2.5%這一調查結果表明,開展綜合性的學習,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意義深遠。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它重在學科內外的聯繫,重在學習過程,注重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能較好地整合知識和能力,尤其有利於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蒐集信息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助合作和團隊精神等等。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最佳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育系。

那么,語文教師應該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呢?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它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因此實踐是第一位的。能在多學科的交叉中體現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實際運用,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這是綜合性學習的目的。所以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在家庭、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畫和活動總結”。這些要求無不在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語文綜合性學習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結構以及教師、學校的具體情況做出具體安排。

1、 重探究、重套用培養學生對世界事物的好奇心、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具有問題意識,這是綜合性學習的前提。學生在課內學到的東西到實際生活中馬上能用,獲得了鍛鍊的機會,也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和興趣。“綜合性學習”的目標要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繫,設計的活動應該是“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等等。隨著學生的發展,語文的實際套用的範圍越來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越來越強。課內學到的東西不再是單薄虛擬的,長時間積累起來的各種語言材料在實踐中會顯得越來越豐滿,學習時的套用意識以及“學”和“用”之間的聯繫、反應會越來越增強。“重探究、重套用”其特徵是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現實生活並加以調查研究,尋找出隱藏於內的因果關係,提出切實可靠的解決措施。此類學習適於初一、初二年級學生,以引發興趣,培養學生主動觀察、思考、探索的習慣和能力為主。不必過於強調研究的知識含量和深度、廣度,以免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如:在學習《向沙漠進軍》這一課之前,先就本校的足球場為什麼越來越高這一現象引導學生進行研究,讓學生測量足球場比土製跑道平均高出多少,讓他們調查足球場原先就這么高還是後來變“高”了,並分析原因。學生們興致盎然地研究起來,得出的結論是:不是足球場變高了,而是土製跑道變低了。原因是:由於大風長年累月吹走地面浮土,地面平均每年降低五毫米左右,而足球場上因種植草皮,浮土沒有被吹走。再引導學生學習《向沙漠進軍》,指導學生寫論文,有的學生在論文中提出了以下意見:a、這是自然生態被破壞,環境逐漸惡化的結果。b、“向沙漠進軍的主要武器是水”,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辦法是水----遇到大風就撒水,這樣即減少了灰塵,又不會使地面繼續降低。c、“抵禦風沙襲擊的另一辦法是植樹種草”,建議在操場周圍種樹,以綠化操場,保護操場,並注意保護操場草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