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參觀學習心得

《大學》中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意指,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終始的先後次序,就能接近大學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物者:指的是有形有質的具體存在。在佛家稱為色相。道家稱作有為。而既然有形質,就必定有產生這形質的根本所在。這就是我來到這裡通過學習感悟最為深刻的。

“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蔡老師上課中也講到:“做了再說是聖人,說了再做是賢人,光說不做是騙人!”

我想這也是學校的用人標準。作為部門負責人,以前在選聘教師的時候,更多的是觀注這個老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同時看是不是學生們喜歡的(授課教師授課滿意度調查),只要是學生喜歡、且教學經驗較豐富就可以了。現在對照這幾個標準,再想想學校當下的幾種現象:

1、僅注重教師授課技巧而忽略其人品,結果是犧牲了諸多的學生而成就其人,最終也是功滿而另謀高就,或是以成績作為要挾,本學期開學初就有個別高級講師出現這種現象,而且是在學校最缺人的狀況下提出加薪,而且一張嘴就是獅子大開口,全然不顧學校對他多年的栽培。當通過了解學生才知道這個老師也是那兩個班(上學期被安排帶這兩個班的課)學生意見最大的,直接反映這個老師上課講的都是專業術語,學生聽不懂,他就諷刺加挖苦,有時還罵人。。。

2、僅注重教師的教學效果而忽略其人品,結果是教師為討好學生將滿意度評分高些,一味為滿足學生的要求,學生要求老師怎么上老師就怎么上。最終是學生越來越囂張且不把老師放在眼裡,出了校門也對學校大鑠其詞。這種現象一出來班主任們個個為此事而擔憂的同時,也倍感頭疼,畢竟班主任們不帶課只帶班,學生思想工作做的再好,可是任課教師的作法卻。。。。更有甚者,班主任明確要求學生怎么做,有的老師為卻在教學生怎么不“得罪”老師又可以不做(當然,這樣的老師已被開除,也很少)

3、教學能力不行但對學生很認真負責的老師,結果是學生煩他的同時也很尊敬他,在我們開學生座談會的時候,學生們表示,這樣的老師能提高教學水平就好了。我們也問學生,如果把這個老師換掉好不好,學生們都非常肯定的回答:不好!問其原因,都說很喜歡有愛心的老師。最終是學校將這些老師送出去學習。

而針對這些現象,我們總結來總結去,長篇大論倒是不少,而我們學習的課程中幾句話就總結了,要是早學習,凡事就會做在先了,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素質課一直沒什麼多大成效的原因之所在吧。

做人先有德,中國文化最重視也是“德”,當“德”與“道”相契合時,與倫常關係相適應,這就是道德。有道德者可行之於天下,那么,物有本末,德之根在於何處?孝,德之本也!

孝親,是德行的原點,德行是事業的根本。孝親使人形成感恩與誠敬的人生態度,而人生態度決定了我們的執業態度,執業態度決定了我們的執業生涯。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父母的恩德最大,知父母恩,感父母恩,報父母恩是自自然然的孝親過程,是做人的大根大本,這也是古人說的“親親為大”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