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焦裕祿心得體會

在電影的創作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事情:一部電影在表達一個主題,弘揚一種精神,而創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主題的表達和一種精神的弘揚。

《永遠的焦裕祿》這部影片是為了配合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紀念焦裕祿同志逝世50周年而拍攝,而此片的創作過程,也正體現了河南電影人實踐黨的民眾路線的決心……

那一群吃盡苦頭的年輕人

2024年2月1日,大年初二,《永遠的焦裕祿》製片主任鄧泳早早離開了家。這一天,《永遠的焦裕祿》正式開拍,在其他人正在享受合家團聚時,他還在為合適的拍攝場地奔波,在鄭州拍攝的短暫幾天裡,甚至還在為劇組的吃飯問題發愁。

“大過年的,很難在大街上找到一家吃飯的飯店。”鄧泳說,“最後,我們沒有辦法,只能自己買菜,找一個劇組裡的人做飯。”

隨後,他們到蘭考進行拍攝,條件依然很艱苦。“我們在蘭考時,剛好下了一場大雪,我們住的地方特別冷,太陽能全部被凍住了,根本沒有辦法洗熱水澡,特別難受。”鄧泳回憶說。

不過,雖然條件艱苦,但是這群年輕的創作者並沒有放鬆對於工作的要求。“當時,我們拍得特別細,對於每一個鏡頭都精益求精,有時一個鏡頭要拍很多遍。”鄧泳說。

焦裕祿的女兒焦守雲回憶當時的情景時,也感嘆地說:“他們那群年輕人特別認真,他們的精神感染了我。”

正是這個寒冬,這群能吃苦的年輕人的努力付出,為《永遠的焦裕祿》這部影片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那一個人才濟濟的幕後團隊

在昨天的鄭州看片會上,《永遠的焦裕祿》的有關負責人講述了影片的創作初衷和拍攝經歷。

據了解,在拍攝影片時,為了用寫實的手法描述焦裕祿同志短暫而偉大的一生,光資料搜尋團隊就組織了48人,影片拍攝中採訪了43個人。

為提升影片的質量和技術指標,河南影視製作集團組織了118人的攝製組,由曾獲國家電影華表獎的海濤擔任紀錄片導演,省作協副主席王鋼,中國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會長助理、國家一級導演陳燕民擔任紀錄片撰稿,中國電影剪輯學會會長周新霞擔任剪輯師,最終完成該片拍攝和製作。

為影片增色的是該片的音樂創作董立強,他是紀錄片《劉少奇》的作曲,該片的解說催人淚下,擔綱解說的是紀念習仲勛誕辰100周年的大型文獻紀錄片《習仲勛》的解說。

影片的片名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王家新題寫。影片的達文西調光調色由北京最大的製作公司銀河星光公司擔任,影片後期包裝由國內最好的cg公司擔任。

影片從籌備到最後拍攝完成,主創團隊花費了不少心血。河南影視製作集團組成強大的資料組,四處蒐集整理歷史鏡頭。集團分兩批將河南電影廠66本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歷史影像拷貝運至北京洗印、膠轉數,得到大量歷史珍貴視頻資料。

資料組歷時26天在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國家電影數位元組目管理中心、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北京九州同映國產數字院線等單位觀看1100多本五六十年代紀錄片、科教片、新聞簡報,總計10200分鐘,將當年凡是有關焦裕祿、蘭考縣的資料全部檢索觀看,蒐集到大量生動、翔實、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