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觀電影《焦裕祿》心得體會

“當靈魂失去廟宇,雨水就會滴在心上”。司法作為最後一道防線,更需要精神廟宇安放心靈。司法者只有多一些心靈的沉靜、多一些思想的厚重、多一些內心的堅守,才能捍衛法治的天空。

在那個艱苦創業的年代,焦裕祿以無比堅定的信仰,攻堅克難、真抓實幹,堅持一切為了民眾、一切依靠民眾,不顧病痛的折磨,帶領蘭考人民走向美好的生活……直到最後因病倒下。為什麼焦裕祿有這么大的精神動力?是因為他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僕情懷。

時至今日,經濟的繁榮、思想的解放,社會的多元性和自由度與往昔不可同日而語。一些基本的價值理念和追求,遭受著挑戰。“有權不用,過期不候”的權力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私慾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麻木心等等,無不考量著當代司法工作者的良知與價值。在深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征途中,法治作為一種治國理念,處廟堂之高,其實現則需要司法工作者的親力親為,“徒法不足自行”,因此涵養我們的司法精神,則需要我們堅守司法的精神。

恪守法律信仰。司法者作為法律之門的守護者,法律是首要的信仰,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在執法辦案中堅持有法必依,排除權勢和關係干擾,擋住金錢與人情誘惑,挺直脊樑、鐵面無私……將對法律的信仰轉化成對職業的熱愛,對人民的情懷,做到公正司法一心為民。

追求公正司法。讓人民民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是司法工作的目標。司法工作中一個微小的失誤,對民眾都是百分之百的傷害,更會影響民眾對法治的信仰。在執法辦案中,要堅持以公開促公正,以制度促公正,以監督促公正,讓權力置於陽光之下,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將鑰匙交給民眾,讓民眾監督司法運行。

踐行為民司法。法治不是寫在法律條文中,不是寫在判決書中,不是少數人的信仰,是刻在人民民眾的心中。良法之治,需要被制定的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守。司法必須為人民民眾服務,為人民民眾提供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務,充分發揮司法的能動性,將走出去與請進來想結合,不斷強化上門司法和暢通綠色司法通道,讓司法走進民眾,讓民眾走進司法。

焦裕祿對我們來說也許只是一個典型、一個符號、一個象徵。然而他所傳達的那種大公無私的情懷,能夠讓人超越爭名逐利;那種為人民服務的追求,能夠讓人捨棄一時得失;那種捨己為公的感動,能夠讓人不禁潸然淚下。在當前社會矛盾突出、利益格局多元化的今天,司法者更應該涵養我們的職業精神,敢於擔當責任、善於化解糾紛,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能動司法、為民司法,回應人民民眾的新要求、新期待;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捍衛法律殿堂的聖潔和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