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電影焦裕祿心得體會4篇

電影中焦裕祿不是不食人間煙火,高大全的形象,而是充滿了人情味。同志愛、天倫樂、夫妻情一個個鏡頭讓人感動,讓人落淚。焦裕祿在蘭考只有一年多的時間,也許從現在的眼光來看他沒有多大的政績,可是瑣碎集成求是,平凡造就偉大,當人民民眾把見到焦裕祿,當成生命中最後一個願望時,你不為之動容嗎?時代給了他“毛主席的好學生”的評價。我再送他好人、好官、好父親三個好稱呼。

“我想信歷史會給每一個做出公平評價的!”焦裕祿的話充滿了哲理。焦裕祿離開我們四十多年了,從毛主席到胡總書記幾代領導人沒有忘記他,先後有二十幾位國家領導人為他題詞賦詩。“花生、大棗、泡桐”成了蘭考三寶,蘭考人民更沒有忘記他。焦裕祿精神———忠誠、愛民、科學、創造、實幹、奉獻,是蘭考人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所有共產黨人的精神財富。

2024年電影焦裕祿心得體會2篇

看完電影《焦裕祿》,我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眼前仍是蘭考漫天風沙里倔強挺立的幼苗,焦裕祿,他也和中國歷史上一代代先賢一樣,用熱血和生命詮釋了對國家和人民的赤膽忠心。

影片再現了這樣一個不朽的共產黨員形象,生動、親切、真實可信地表現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品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所閃耀的精神的光芒,聚焦成同一個璀璨奪目的閃光點,那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人們深情緬懷這個名字,就是在呼喚這樣一種崇高而不朽的精神;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艱苦奮鬥的精神;是在向每一個黨員幹部發出忠告:永遠要做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公僕,絕不能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

作為領導幹部,只有時時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以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贊成不贊成,作為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和歸宿,人民才會擁戴你、支持你。反之,置人民利益於不顧,當官作老爺,欺壓百姓,終將被人民所唾棄。

焦裕祿是主動請命、義無反顧地從大城市奔赴蘭考災區的。而當時沸沸揚揚的所謂“災區栽幹部”的議論,正像幽靈一樣纏繞著某些幹部,使之把災區視為畏途。他面對狂暴的“三害”,從災難壓頂的蘭考看到了希望和光明,豪邁地喊出有朝一日沙丘可以變成綠林,澇窪可以養魚,鹽鹼地可以長出好莊稼,關鍵是要有一個“乾”字的石破天驚的預言。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以重病之軀,夙夜匪懈地為蘭考人民奔波、操勞。他緊緊依靠民眾領導民眾同自然災害進行殊死搏鬥,腳踏實地為人民辦了一件件實事。他一生嚴於律己,廉潔奉公,從不追逐名利,時刻以一個普通勞動者要求自己。這一切,又無不繫於他身上最本質最可貴的一點,就是:事事想著民眾,一切為了民眾;集中民眾智慧,尊重民眾首創精神;與民眾保持最密切的聯繫,永遠不脫離民眾。他篤誠地實踐了黨的民眾路線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

焦裕祿是在三年困難時期,蘭考遭受毀滅性的自然災害這一特定歷史時期湧現出來的先進人物。他的精神、品格、作風,是在他領導蘭考人民同自然災害進行鬥爭的1年零3個月時間裡集中展現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