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培學習心得體會

來自市教科院的老專家唐果南老師,原本是一個物理教師和物理教研員,退休後搞起了教師文化素養的培訓,他的講座《文化素養——教師專業成長的厚重根基》,讓我產生了強烈的讀書欲望。

裴躍進教授是文理學院從河南引進的人才,年歲已經不小,可激情不減,他的講座《修煉美好品質,成就圓滿人生》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並發人深省,可惜的是裴老師準備給我們講的八句話,由於時間關係,只講了兩句,也算是缺憾美吧。

來自西南大學的李森教授,他的講座是《創新教育與課堂教學改革》,以前我曾聽市教科院的一位著名專家講過創新教育,當時感覺很乏味,很空洞,似乎是水中月鏡中花,但是李森教授的講座,卻讓我實實在在地知道了創新教育並非海市蜃樓,知道了創新和繼承的關係,逐步知道了如何在眼下在實際工作中去實施創新教育。

頗具學者風度的何華敏教授,深入淺出地給我們演示了課堂教學藝術,使課堂教學藝術這個話題不再神秘莫測,不再遙不可及,而在於把握大局,做好細節。何教授尤其教會了我們如何藝術處理課堂教學中的一些細枝末節,讓課堂更自然,更協調,更銜接緊密,力求完滿無瑕。聽了何教授的課,感覺很實在,很實用。

學院教務處長漆新貴教授給我們講了教育的應然與現實選擇這個話題,從“教”和“育”這兩個字在甲骨文時期的原始意義開始講起,“教”的原初含義是在棍棒的威逼下強迫學生行為符合經典的規範。“教”和“育”最早在《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才第一次合用。西方人對教育的理解是“真正的教育是促進人的靈魂轉向”(柏拉圖語),把人的心靈、精神由黑暗引向光明,由低引向高,由簡單引向豐富才是教育。由此看出中西方對教育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根本區別在於教育有沒有“人”的概念。中國的傳統教育方式幾乎都是教師的一言堂,而西方更多推行的是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教學方式。漆教授著重談了教育的現實選擇,他對現代教育的理解是:教育是個人和社會發展的“軸心”,教育的使命是每個人都充分發揮天賦、才能,發揮潛能,最終達到人生目標和生命的意義;教育是幫助和促進人成長和發展的一種努力而已;教育就在生活中,就在學生的成長中。他詳述了人本教育論(“三發”:發現人的價值,發掘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教育服務論(教育為人的學習和發展服務,成為人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助手);多元智慧型理論(由以前的數據邏輯智慧型和語言智慧型發展到現在的八種智慧型——加德納理論)。他也談到了中國當代教育存在不是“創造適合人的教育”,而是“選拔適合教育的人” 的問題……漆教授的講座對於我們樹立現代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幫助。

文理學院李東平副教授的講座談到了學生的三大權利(平等權、自由權、收益權)是我們教師應該予以承認、重視和保護的,還談到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其中講到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的“人性中最深切的稟質乃是被人賞識的渴望”讓我印象深刻,捫心自問,何嘗不是。

其他還有幾位教授或老師給我們講到了《巴蜀歷史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獨特貢獻》《中國小少兒國學熱之反思》《英國兒童十大宣言》等等,都或多或少讓我們有所收益。

在教育教學技能培訓中,讓我感到有所收穫的,一是圖書館申傳斌館長的“信息檢索與利用”,他主要教會我們如何剛好地到網上查閱資料,還有李宗斌老師的電腦技術培訓,雖然以前也接受過此類培訓,但是李老師進一步讓我們擴大了視野,學會了更多的電腦操作技術。

……

我們班的學員來自全市三十幾個區縣,平均年齡大概在三十七八歲,最大的四十五六歲,最小的二十二三歲,雖然年齡懸殊比較大,但是並不影響彼此的交流,班級氣氛很活躍,每當討論和發言的時候,大家都當仁不讓,暢所欲言,出乎了很多授課教師的預料。班上成立了班委和臨時支部,把我們的業餘生活組織得比較豐富多彩,有爬山、籃球比賽、騎腳踏車郊遊、參加文娛演出、舞會等課餘活動,增進了我們的團結與友誼,讓我們的培訓學習更加充實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