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村調研實踐見聞和心得體會

韋雲福

在辦公室領導的關心下,我有幸參加了中央國家機關團工委組織的百村調研實踐活動,雖然只有短短六天時間(從 6月8日——13日),但通過在內蒙古太僕寺旗訪談、參觀等活動,期間所見所聞所感,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回憶。

赴太僕寺旗的是百村調研第15團,全團20人、分為4組,其中:兩組人員奔赴牧區,另外兩組人員則扎入農區。我分在第一組,到了條件比較艱苦的農區——太僕寺旗紅旗鎮紅旗村。調研的組織協調工作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團委負責。

太僕寺旗是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轄下的一個旗,背靠錫林郭勒大草原,面對經濟發達京津張地區,是個經濟上以農牧業為主,人口分布為漢蒙融合的經濟欠發達地區,是國家級重點扶貧開發旗縣之一。

在太僕寺旗期間的感受,可以說是沿著期待——愉快——沉重——希望——理性思考的心路,在馳去的車上,可以盡情欣賞著草原的美景,碧草藍天,空氣清新,令人心曠神怡,但抵達目的地後親歷了種種感動和震撼,我的心情也不斷在困惑和希望中沉浮。

一、困惑——農村的未來在哪裡?

這些年農村一直在發展,我們也耳聞目睹了許許多多脫貧致富的例子,但與此同時,親歷了農村的許多衰敗的現象,特別是農村“三化”——農莊空心化、農業副業化和村民老齡化,讓我深切體會到中國農村全面發展的複雜程度,心情沉重之餘,也不斷激發我們更多的思考:中國農村的未來在那裡?

(一)人口萎縮加劇

進入村里,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農村的一幅蕭條景象,令人震驚的是農村嚴重萎縮——幾乎是全方面的。村子不大,有1500多人,低矮的平房就撒落在南北走向1公里長的公路兩旁。走上大街,舉目之下也看不到幾個人,青壯年人更是難覓蹤影。據了解,45歲以下、具有較強勞動力的青壯年都跑到周邊的城市打工了,只剩下走不動的老人、沒有能力帶走的小孩,人口流失90%左右,並且返鄉創業者寥寥無幾,人口結構和戰爭年代相似,老齡化、空巢化非常嚴重,這種現象在當地極為普遍。我們一位調研團員住在一個三口之家,但這個“三口之家”卻是隔代家庭——小女孩的父母外出務工,留下爺爺奶奶照顧生活。有天早上到地里一看,兩個老人在廣袤的草原上彎腰耕作,那一幕給人以夕陽西下的悲涼感。

★實錄1——“一切都在萎縮,人們不願多生孩子,青壯年出去打工,再過20年,現在會種地的都老了,村里就沒有勞動力了。”太僕寺旗紅旗鎮紅旗村王支書說。

★實錄2——“村裡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缺乏一個年輕的帶頭人,勞動力也不夠。”太僕寺旗紅旗鎮紅旗村養雞專業戶張大哥說。

(二)產業空洞化嚴重

與人口萎縮伴生的問題是農村產業空洞化,基礎設施匱乏。勞動力不足直接導致農業邊緣化,一些農民企業家也不斷反映,在農村雇不到壯勞力,連老年勞力也不易僱到。經濟產業萎縮又影響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紅旗村基礎設施條件在太僕寺旗已算較好,公路比較平坦。但由於人口外流嚴重,鎮上沒有集市,街道兩邊少數的商店也是門可羅雀。鎮裡唯一算得上工業的是一家加工馬鈴薯產品的作坊,那是糧站關閉後已經轉讓給一個返鄉青年創業使用。公共服務部門也在萎縮,公共服務產品嚴重不足。當地郵局因為業務減少已經虧損撤走,僅有的兩家電信門市也都已經關門,只有信用社還開著門。交通發展的滯後在經濟變化日新月異的今天更顯得不可思議,雖然路況還算不錯,但公路上來往的車輛少得可憐,這和一些南方農村車水馬龍的熱鬧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當初國家支持發展交通所配套建設的新車站,投入20多萬元後,由於官商勾結,車站路權已轉包私人,村民出行旗里只能依靠壟斷的早晚兩趟班車,在交通發展迅速的今天反而陷入寸步難行的境地。

★實錄3——“很喜歡看報紙,但現在郵電所撤走了,只能等20多天才能看到報紙,如果有快遞還得到旗里取。”紅旗村村支書說。

(三)持續發展能力欠缺

歷史上,太僕寺旗曾是個水草豐美的地方,但由於在市場經濟改革的大潮中始終處於價值鏈低端,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還比較落後,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也比較多。近幾年,國家政策向農村傾斜力度加大,旗里農村經濟發展比過去提高了很多,但仍處於國內較低水平。而且,環境惡化、人口流失等新問題的出現,加劇了這種惡性循環,逐步失去了持續發展的能力。

目前,太僕寺旗仍以農牧業為主,但農業基礎薄弱,資源稟賦不高,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又缺乏拉動規模經濟的工業,缺少對人口和投資的吸引力,因此自身經濟造血功能嚴重不足,近半財政收入來自於中央和自治區劃撥,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