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大學》體會

“知止”之後便是“定”,其內涵在於外用“止”之後,在社會中,要給自己定位,確定一生要乾什麼,做事時,要知道自己怎么做,“止”於這一理念,才能榮辱不驚。所謂“知止而後有定”,結合這一段來說“止”的方法,就如同之水一樣,姑且打了一道堤防,先用智知來制心一處,漸漸分散流量,加以疏導,將此心猶如奔競的流水,引入渠道以後,歸到一個平原湖泊的時候,漸漸變成止水澄波,清風徐來,微波不興,就是達到了“知止而後有定”的境界了。

由定轉靜,是另一個層面的探討,諸葛亮有一句千古名言佳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重點就在“淡泊”和“寧靜”兩詞上,尤其在注重“內明”之學,作心理修養方面,更容易體會到靜態,它和“止”“定”的境界,是在程度上有深淺的差別而已。

第五個方面,是“靜而後能安”,這個很好理解,有“靜”才能生“安”,心亂則身不能安,社會亂則國不能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接下來是通屬於思想的“慮”字,《大學》用“慮”字代表“精思”,而精思到了最後也就成了“慮而得”,就如子思《中庸》所說:“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境界,因為經過“知、止、定、靜、安”的治心修養後,思慮的慧力開發了,就可得入“明明德”而見道德真正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