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進入工務段之後工作體會

記得我第一次進入豐臺工務段重點維修車間的時候,雖然周圍都是不認識的人,但是他們都很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幾個剛剛入路的“小白”,並且由工長親自領我們進了我們住的房間,分發了工作需要的手套、馬甲等工具。在第一天工作的時候,我們經驗不足,拿搗固機都不會拿,那機器又是50多斤起,累得自己一直大喘氣,工作效率還很低。最後還是由那些老職工伸出了援助之手,收工時扛機器的扛機器,提油筒的提油筒,我們只是拿幾把叉子就行了。

在那之後,我們又多次跟著工長、各位老深入工作現場,每次我們這些新人都得到了充分的照顧,技術比較熟的老前輩不厭其煩地教授我們,各種工具的注意事項、使用方法、用力技巧等等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我們。我們也從剛開始拿個搗固機也要挪半天,到現在學會使用道尺測量鋼軌是否平衡;從剛入路時什麼規章都不知道,到現在人手一本《工務系統線路組必知規章》;從不認識任何人,到現在能熟悉地向自己的師傅打招呼……

進入工務段的我們,隨著工作次數的增多,各種業務都在漸漸地熟悉。和那些比我們早進入的老前輩們打招呼,也讓我們慢慢融入了這個群體。雖然在別人看起來,工務段幹活又髒又累,裡面的每個人基本上都是大老粗,形象和穿著整齊的年輕女列車員相差甚遠,但是通過一起幹活,直接的身體力行,也讓我們更快地融洽了彼此之間的關係,真正體驗到了勞動的者的幸福。而且長長的路軌里融入了他們的汗水與辛勞,黝黑的面容上也體現了線路工的情感和交融,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啊!

第2篇 

奇峰塔組道岔之我見

在6月份的時候,我們開始了新一輪的進山工作。第一站是紫荊關,我在搬行李的時候,還在想像是不是像電視中那樣“在大山之中,一群工人揮汗如雨,把原本沒有道路的山體改造成適合列車通行的鐵道,而且住的地方頂多就是帳篷”。到了目的地之後我才發現,原來是一棟半廢棄的二層樓房。雖然破是破了點,不過樓內地面什麼的基本還算完好,院內還種有玉米,而且二樓最中間的大房間外還有個天台,略微打掃整理之後,我們就在這棟樓里暫時住下了……

第二天,我們坐上單位班車,來到了施工地點的山腳下,踩著類似鵝卵石的石質路面走了大約十幾分鐘,就來到了一個隧道口附近。本來,我以為會像以前那樣,拿著搗固機進行搗固工作,但是工長他們卻讓我們拿起一些以前沒用過的,功能類似於擰大螺絲的工具,對著幾十個排列起來的混凝土軌枕,和放在上面的幾根鋼軌進行組裝道岔工作。別看平時坐火車時,最多就是見鐵路上有一些奇型組件,把鐵軌固定起來,應該沒什麼難度。不過親自幹起來之後,我才發現我錯了,各種型號的橡膠皮墊的對號、固定夾板的安放、大小螺絲的緊固等都要一一核對,鋼軌和混凝土軌枕組裝的精度精確到了毫米級別。整個道岔組裝起來之後,雖然外表看上去沒什麼特別的,和其它鐵路道岔一模一樣,不過我才體會到了基礎的重要性,如果不是如此細緻地工作要求,以噸為單位的列車也不可能天天安全地跑在全國各個鐵路線路上。雖然我們的工作不起眼,遠沒有在大車站工作那么風光,但是許許多多和我們一樣的工務段工人們,卻是列車安全運行最堅定的保障者。工務段的工人們犧牲了自己的形象,換來了更多的人順利地通行……

去淶源的第一天

在紫荊關工作了半個多月之後,我們結束了那裡的工作,轉而搬到了淶源縣北屯。剛剛搬地方的時候,班車一連經過了好幾個山洞隧道。真的難以想像,在那么大的山體裡,許多人連挖好多天,把原本需要徒步艱難行走的山道變成了平坦的公路、鐵路,讓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變得更加方便。或許,就是因為交通的逾加便利,才使得地球在人的感覺中變得越來越小吧!

經過1個多小時的行程之後,我們進入了進山工作地點的第二站:淶源縣北屯發電廠,在接近門口的一棟舊樓里住下。剛剛進入的時候,那棟樓因為年久失修,積滿了灰塵,我們就揮動掃把、拖把、抹布等清潔工具,進行了大掃除。之後又把生活用電接進來,讓每個房間都起碼有1個電插座,保障了工人們的基本用電和住房條件。

在這期間,工班長們率先帶頭,先是提前和電廠相關負責人談好租房條件,讓我們一去就能收拾房間;再是在收拾完房間之後,又給我們分發了紗窗布,使個別窗戶玻璃缺損的房間也能正常住人;三是利用空餘房間,在房間內拴上一根2、3毫米直徑的鐵絲,做成晾衣房,讓我們晾衣服時不用擔心萬一下雨把衣服再淋一遍。如此一來,我們在這棟樓里的“改造”就算暫時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