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韋壽增事跡報告會有感

在編輯韋壽增事跡報導的文字稿之前,有兩幅照片首先觸動了我。

一幅是報紙上刊登的韋壽增生前的證件照。照片裡,韋壽增的眼神一塵不染,略帶幾分疲憊,但絕無半點埋怨。我忘不了那雙眼睛。

另一幅是一棟石砌的老房子,很破舊,老式的木板門、面積很小的隔板窗,牆角散亂地堆放著一些石頭,乍一看很像是土地整治前的廢棄民房。這就是韋壽增生前的住所。

編輯這篇稿件是個難忘的過程。韋壽增的一個個故事像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我眼前掠過,他的形象在我的腦海中也越來越清晰起來。有好幾次,我都覺得只有在小說和影視劇里才會有這樣的人物,因為現實生活中這種人太少太少了。

正因為如此,韋壽增值得我們每個人敬佩和學習。在我看來,起碼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他對工作的投入。與印象中很多先進人物相比,韋壽增沒有得到過什麼榮譽證書和獎章,甚至不曾說過一句豪言壯語。作為一名基層國土所所長,他從事的是最基礎也可以說是最不起眼的工作,默默無聞,不會引起很多人的關注。但韋壽增就像頭勤奮而執著的老黃牛,毫無怨言、踏踏實實地幹著,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也許,這份投入來自於基層國土資源工作面臨的巨大壓力;但我想,更多地還是來自於強烈的責任心和對工作的熱愛。因為只有最真的愛才會不求回報,只有滿懷最真摯的愛,一個人才會由衷地產生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韋壽增在最短的時間內,由一個食品專業出身的門外漢,成長為精通業務和法規政策的行家裡手,甚至還成了分管領導的顧問;

我們也不難理解,無論其他工作有多忙,對每一處地災隱患點的巡查、監測,韋壽增都一定要親力親為,並堅持不懈;

我們還不難理解,對所負責的圖表,只要有改動或不夠整潔的,韋壽增都要再工工整整地抄寫一遍,再拿給民眾簽字,哪怕熬夜抄寫,哪怕每次多跑幾十公里地,也在所不惜。

……

我始終相信,投入到工作中的韋壽增是幸福的。因為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當看到自己的付出換來領導和民眾的認可,換來事業的點滴進步,那種成就感和滿足感是難以言表的,那種幸福感勝卻無數證書和獎狀。

韋壽增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還有他耐得住清貧。

在編輯稿件過程中,我曾給作者陳國章去了電話,聊起採訪時的情景,陳國章有些激動,他對我說,當我走進韋壽增在安寧鄉的家裡時,我呆住了。屋子裡很小很暗,水泥地板,沒有一件像樣的電器,木床上的單子都是破的,真可以說是家徒四壁。

就像陳國章所描述的那樣,韋壽增家境很困難,父親和妹妹都有病在身,孩子很小,正是用錢的時候。他在縣城蓋新房的8萬塊錢都需要走銀行貸款,因為經濟拮据,房子沒有裝修就住了進去;他的那輛機車一騎就是十幾年,老化的配件修了壞,壞了修,但從不捨得換新的……

即便如此,當礦老闆承諾每月給他1萬元的好處費,只需他執法時網開一面時,韋壽增斷然拒絕了,甚至從鄉里趕到征地現場的20元車票費,他都不願讓公家報銷。

作為獨子,韋壽增是家裡的頂樑柱。他們家很需要錢,可韋壽增堅持一條原則:寧可窮也不能幹違法的事。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這樣的堅持,值得我們敬佩、學習和懷念。

記得有篇文章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當你離開這個世界時,有多少人會為你哭泣?我想,如果眼淚是一筆財富,那么韋壽增一定是富有的。因為他的事跡足以讓了解和不了解他的人為之動容,為之淚流滿面。生如夏花之絢爛,死若秋葉之靜美,這便是韋壽增短暫的一生留給我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