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會心得

好多年沒做過老師交代的命題作文了,幾乎忘光了如何把一件事情寫得非常有意義的技能,好在這次不用費力去拼湊“意義”,因為確實有不少感想:

第一:多陪伴孩子,再多的玩具也取代不了父母。父母的陪伴能帶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玩得更開心,因此我總努力抽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玩玩遊戲,做做小東西,或者講個故事,發現這些會讓小孩情緒更好,也更加願意遵從父母的要求。合格的父母,就是要做小孩的“好朋友”,而不只是叫他起床、叫他吃飯,甚至動輒以打罵來威脅。愛心比權威更有效,孩子能感受到你是否真誠和耐心。

第二:理解小孩在不同階段的心智,循序漸進的培養。我小時候的幼稚園其實就是學前班,我三歲多就去試了試,據說我爺爺一走,我也會跟著回去,除非他一直站在視窗。後來還是等過了一年到四歲多再去,我能記得一些這時候的事情,那時基本能適應教室,不過其他小朋友大多比我大半歲以上,而我經常不會做那些作業,比如做連連看,把1+2 連一根線到3,我只好抄別人的作業,另外跳兔子舞好像也跳得不夠好,被老師說了一句,很受打擊,印象中幼稚園除了出去郊遊、老師彈風琴的音樂課、用蠟筆畫畫的課,其他無疑是很痛苦的。而我到了國小的時候,卻能很好的做好功課,成績一般在前五名的樣子。從幼稚園到國小什麼神奇的事情都沒發生,只是我長大了。所以,現在如果我小孩沒有很快理解一個邏輯數學題目時,我並不會多震驚和失望,我知道,我只是需要再給她多一點點時間。

第三:要鼓勵孩子多嘗試,不要過多的限制。有次去參加家長會,有個剪紙的手工,我看到女兒第一個完成了,比其他孩子快幾分鐘,剪的東西也比較圓滑,能基本按照線把圖形剪出來。我突然想起,她兩歲就喜歡撕紙條,玩剪刀了,好在剪刀並不十分鋒利,那時她的成果就是一堆堆的紙條和紙片,而她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基本的鍛鍊,但是大部分其他的孩子一般是不會允許玩剪刀的,這就是嘗試和練習所造成的差別。我不是說要鼓勵每個孩子去玩危險的工具,只是借這個現象說明一個道理,適當的嘗試和練習會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我們要在過度放手和過度保護中找到一個度。

第四:以身作則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小孩並不需要很多刻意的說教,事實上他們會不知不覺的模仿你,很多剛出生幾個小時的嬰兒就能模仿你吐舌頭的動作。我們都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的,模仿的對象就是身邊的人,電視和各種媒體。誰都能理解孟母三遷的故事,成長的環境會對小孩造成影響,小孩並不太注意到家庭的貧富,但能感受到父母是否樂觀堅強,是否心情平和,輕鬆自若。我們做事的方式,言談舉止,面對困難時的樣子小孩都會刻印在心裡。我就能記得我父母是如何哼著歌兒把我們帶大的,而全然沒感受到當時生活原本的窘迫和無助。

總之,每個小孩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每個階段也有不同的特點,我們父母要抱著極大的熱情和耐心去陪伴他們成長。“你以為我們在學習,其實我們在玩;你以為我們在玩,其實我們在學習。”這才是真正的金色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