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舟曲救災有感

災難面前,人類為何總是這般脆弱、無助?汶川如是,玉樹如是,哀慟自然之無常,慨嘆國運之多艱。8月7日晚至8日凌晨,噩運又一次降臨正處於熟睡中的甘肅舟曲。因強降雨引發的土石流災害,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龍江,形成堰塞湖,回水使舟曲縣城三分之二被淹,電力、交通、通訊一度中斷。

從災前舟曲的全景照片,幾乎可以嗅到那個寧靜山城的裊裊炊煙,而那一片祥和就在一瞬間被改變。目前的舟曲全城斷電,通訊和道路中斷,250萬平米區域被夷為平地,超過5萬人在此次災難中身陷險境,缺少生活必需的飲用水和食物。無常的災難為何如此頻繁地降臨?暫時放下瑣事的爭吵,放下盛世的歡鬧,整個國家都應該垂下頭,為罹難的同胞哀悼,為命懸一線的失蹤人員祈禱。儘管眾所周知,土石流災害不同於地震,不難想像此中的“失蹤”人口意味著什麼。即便如此,正如xx總理所言,“第一位的任務還是救人!”有一線希望在,我們就應該做出百倍的努力。

馳援的隊伍已經趕到,災區需要的,除了源源不斷的物資,還有絕對不能有絲毫慌亂的強有力的領導。當然,還有信息傳遞的自由暢通。在這樣一個對信息的依賴到了無以復加的時代,信息傳遞的便捷也為救災帶來以往所不能比的幫助。各類災區現場的訊息在電視、報紙、網路上不斷被刷新,被傳遞,了解當地情況的人通過微博奇蹟般為奔赴災區的隊伍提供最安本文來自小草範文網全的救災線路,時斷時續的手機信號傳出災區同胞的需要和感念,讓遠在千萬里之外的國人,感同身受,境同親臨。救災壓倒一切,災區的有生力量都應該被用到真正亟需的地方。阻攔信息的傳播,試圖控制公眾對災難的知情,負責任的權力運作都不應該有這樣的閒暇。

現在還不是反思的時候,但下一次災難的發生不會坐等人們去慢條斯理地理順思緒。近一段時間以來,全國先後出現十多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各地暴雨、山洪、土石流、滑坡、城市內澇等多種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環境危局的嚴峻亟需整個社會的警醒。《人民日報》8月7日撰文《我國近四成國土面臨水 土 流 失 ,已 成 洪 災 頻 發 元兇》,就列舉了陝西安康市中下旬大範圍山洪、土石流和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致使63人死亡、119人失蹤、155萬人受災,經濟損失達65 .6億元人民幣,與該地區的水土流失有關。相比地震災害,土石流雖然是次生地質災害,但是這一次直接衝擊理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的縣城,其中所暴露出的,不僅僅是城市規劃和災害防護中的設計缺陷。這已經不是土石流第一次降臨舟曲了,對於災害的預防與預警工作是否得到了足夠的重視呢?而據《蘭州晨報》五年前的報導,曾有關於“隴上小江南”舟曲縣水土流本文來自小草範文網失嚴重而導致土石流頻發的警報。而據《舟曲縣誌》記載:“舟曲山地,層巒疊嶂,萬山皆翠……50年代縣境森林覆蓋面大,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平衡,空氣清新濕潤……以後由於大面積開荒、毀林,……水土流失嚴重”。在天災無常的背後,究竟是怎樣的人類活動造就了現在的這一切?渾然不自知的人類,是不是該到了痛徹心扉的時候?

面對災難,人類能夠做的,不僅僅是重複的不知所措,而且應當包括對教訓的深切記取,以及對自身錯誤的清醒認知。死者已逝,有多少根本就是在睡夢中被土石流所吞噬。活著的人們,究竟應該有一個怎樣的繼續?

心在痛,血在滴,為在一次次災難中逝去的同胞,為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和民族。傷痛需要愛來彌合,愛有待再長一些的痛感來得以張揚:是這些痛,給我們反思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