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留守兒童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策劃書

(2)現實意義

時逢舉國上下歡慶建黨90周年,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城鄉幫扶對接,杭州市教育局和麗水市政府之間建立了長期合作的教育互動平台,此舉是回響黨的號召,關注社會,努力促進兩地教育的交流與溝通,具體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建設和諧安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實現社會主義和諧政策的途徑之一。

另一方面,本次實踐是當代大學生關注時事,深入農村,以點帶面深入探析城鄉對接幫扶政策對新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發展作用,體現了新時期大學生主動了解社會現象、勇於發現探索、自力更生的奮鬥精神,能夠有效提高當代大學生對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深刻認識,推動和諧安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貢獻青春和智慧。

2. 實踐內容2.1 實踐主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調研城鄉幫扶對接

促進農村教育改革 謀求和諧發展之道

2.2 實踐思路本次實踐以留守兒童為主要研究對象,涉及周邊村鎮居民及麗水市縉雲縣教育局有關部門,旨在研究城鄉對接幫扶政策對新農村地區各個層面的現實影響和實際作用,深入探析其未來的改革和發展方向。

第一層面——農村留守兒童

通過個案等形式對比農村留守兒童與城市兒童在個性、心理、生活習慣、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關注了解他們的家庭現狀以及他們想要的生活方式。同時走訪年齡稍長的留守兒童,了解他們目前的生活狀況,進行個案分析,從成長環境、方式、生活狀況等方面與多年前進行縱向對比,深入探索影響留守兒童成長過程的主要因素。

第二層面——學校

調查了解當地政府對學校的扶持作用以及參與城鄉對接項目對該校的實質影響,了解制約農村學校改革和發展的因素,深入發掘農村學校需要城市進行幫助和扶持的方方面面,農村國小應當如何針對當地情況建立特色教學體系。

第三層面——留守兒童家庭及當地居民

調查收集留守兒童家庭及當地居民的整體經濟收入、家庭結構、崇尚文化和思想觀念等,了解他們對留守兒童這一現象的看法,以及對城鄉對接幫扶政策的了解程度和滿意程度,從當地普通農民的角度出發,收集他們對城鄉對接政策改革方向和縮小城鄉差距的建議。

第四層面——政府職能部門

通過參觀訪問等形式了解政府職能部門在基礎教育發展中應盡的責任,深入調研城鄉對接幫扶政策在當地的實施力度、發展狀況和實際效果,了解城鄉對接為當地基礎教育帶來的改變和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深入探析當地政府職能部門針對當地留守兒童未來教育和發展的規劃及展望。

2.3 實踐宗旨從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個性心理、生活習慣、教育方式等的調研入手,分析當代新農村基礎教育的改革之道和新發展,推動國家城鄉對接幫扶政策的完善和發展。

2.4 實踐時間xx.07.06 — xx.07.18

2.5 實踐地點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

本次實踐地點選擇的長坑國小,位於麗水市縉雲縣東渡鎮長坑村,是一所典型的農民工子弟國小。據了解,長坑國小現有13個教學班,教師31人,學生658人,其中住校生645人,是麗水市規模較大的農村寄宿制國小之一。近年來,該校先後獲得了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德育工作先進集體、浙江省文明學校、浙江省首批和諧校園、麗水市示範學校、麗水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等多項榮譽。省、市的各級領導盛讚該校是“農村學校的典範”、“一朵不凋謝的山花”、“山村學校的楷模”、“培養社會主義新農民的搖籃”等等。擁有44萬人口的縉雲縣近年來經濟發展較快,農業以糧食為主,擁有不同層次的購物場所;交通以陸路為主,金溫鐵路、公路均穿越縣境,鄉鄉通路通車,交通也較為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