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目連 戲起情生”創意項目策劃書

開始日期

截止日期

xx-07-05

xx-08-31

輔導老師/顧問:

張孝進

黃山學院文學院

文學院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

項目時間表: 3月01日――3月20日 調查地點和各地點聯繫人的確定 (已完成)

4月01日――5月10日 招募志願者和諮詢相關學者(目前正在進行中)

5月20日――6月25日 前期準備(培訓志願者、蒐集資料、諮詢相關學者, 製作相關的調查問卷等)

6月25日――7月05日 聯繫各調查地點,確定調查路線和調查方式

7月05日――7月31日 深入全市7個調查地點進行全面調查,(包括組織搶救性恢復演出,錄製老藝人唱腔等等)

8月01日――8月31日 整理分析調查數據及其相關資料,製作老藝人檔案,在資料整理的基礎上,撰寫調查報告,並總結相關經驗, 為以後開展此類活動提供便利。   詳細計畫: 此項活動的開展是繼XX年春節幫助栗木恢複目連戲演出,以及全面調查馬山目連戲現狀後,並結合我們專業自身實際以及所處古徽州的地利優勢,對徽州地區目連戲現狀進行全面、系統地調查, 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類文化遺產的生存現狀,以期引起為保護瀕臨滅絕的珍貴文化遺產作出貢獻。

一、相關背景

目連救母的故事最早見載於佛家經典,到了明代,祁門清溪人鄭之珍,為借戲曲宣揚佛理,勸人為善,以正社會之風氣,在這些雜劇、變文、傳說的基礎上,於 1579年撰寫《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3卷100齣。它描寫了傅相一家人的命運,傅相行善而升入天堂,其妻劉氏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獄,其子傅羅卜孝母情真,地獄尋母,歷盡艱險,終於感動神明,救母脫離地獄。

著目連戲“出在環砂、編在清溪、打(即演)在栗木”的說法。即目連戲的故事是以祁門環砂原形,由清溪人鄭之珍撰寫,栗木村最早搬上舞台。鄭本目連戲一經產生,就在原徽州所屬的六縣流傳,且流傳到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四川等地,被許多地方劇種移植上演,300餘年經久不衰。

XX年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由安徽省祁門縣等地申報的編號為231ⅳ?87的目連戲即是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典型代表。目連故事在南北朝時期即隨佛經一起傳入我國,在北宋年間即有目連戲演出。目連戲是中國現存最為古老的劇種之一,在南北各地廣為流傳。該戲講述的是傅相之妻劉青提褻瀆神明,被打入地獄,其子傅羅卜(即大目犍連,佛弟子)入地獄救母的故事,以一齣戲成為一個劇種這在世界戲劇史上絕無僅有。劇中吸收了許多民間傳說和故事,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演出中將“唱、做、念、打”融為一體,穿插以筋斗、跳索、蹬壇等雜技表演,在戲曲表演藝術上獨樹一幟,不僅對其他劇種產生較大影響,而且目連戲對於戲曲、小說、宗教及民俗等諸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因而被相關學者形象譽為“戲曲界大熊貓”、“戲曲界活化石”。然而,由於歷史和現實種種因素的限制,目連戲已瀕臨滅絕的邊緣,可以肯定地說,如果不進行及時普查、搶救,該劇種數十年後將不復存在。故“發掘出、保護好、傳承好”這一燦爛輝煌的文化,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