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生就業首選調查報告

事實上,正如調查所示,隨著大眾化就業時代的到來,很多畢業生在外資企業與國內企業之間選擇的天平正在逐漸傾斜。以往想去外企更多出於一種精英情結,從事業發展的角度,選擇之間盡顯理想色彩和英雄氣概,而經歷幾年就業難的磨礪和先就業後擇業觀念的薰陶,很多人褪去了理想化色彩,選擇更為理性和務實,顯然,大眾化就業已經深入他們的內心。

另一個調查結果——企業吸引力分析也說明了這一點。XX年,企業對於大學生的吸引力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發展潛力、國際化趨勢和知名度,然後是薪酬與福利、激勵機制、培訓機會,而XX年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依然將個人發展機會放在首位,其次為薪酬福利、培訓機會,而國際化程度和名氣與XX年相比名次明顯下降。這正說明如今的大學生在就業選擇上務實性越來越強,精英意識、理想色彩越來越弱。

此外,就業形勢的變化使得更多大學生選擇的機會大為減少,少了選擇底氣的他們更加青睞穩定的飯碗。與前兩次調查不同的是,對2010屆畢業生的調查首次在行業調查中加入了政府機關(公務員)一項,調查顯示,7%的大學生選擇了此項,而在行業吸引力分析中,選擇“穩定”一項的大學生比例為9%。在日益喪失選擇權而處於被選擇境地下的大學生,變得越來越務實和功利。

“大”與“小”的艱難選擇

畢業之後去哪裡工作?對此,三次調查結果大同小異。XX年首選就業地區調查中,32.37%的大學生將上海作為第一就業目標,北京(27.67%)和深圳(12.13%)緊跟其後。XX年,上海、北京依然是大學生就業首選地區,而經濟發展快速的東部沿海地區超過廣州、深圳,位列第三。在對2010屆畢業生的調查中,北京成為第一就業首選地區,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上升至第二位。數據的變化反映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於大學生的吸引正逐步加大。  求職的首選地區:

然而仔細觀察和分析三次調查結果卻也不難找到存在於“大同”中間的“小異”,而這些“小異”恰恰反映了這幾年大學生就業心態的微妙變化。

XX年和XX年年的調查中,增加了求職次選地區一項。東部沿海地區是畢業生在求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遇阻時,最佳的備選地。而在XX年年的調查中,中部大中城市在次選地區中的排名明顯靠前。這說明今天的大學生在地域選擇上更為多元化,這也更符合就業實際。

“現在的學生回家鄉去找工作的比過去多多了。”某高校就業指導中心老師說。“當年我們班一共就三個同學沒留北京,就是家在上海、杭州和廣州的。”XX屆畢業生張女士告訴記者。張女士的中學同學大部分在家鄉工作,每次回家她總是感慨不少:“你看他們,生活真的比我滋潤多了。我也就是圖個好聽,在北京工作,但其實真的很累,上班地點又遠,房子又貴。”言語間大有悔不當初之意。“我也想明白了,對於像我這樣的女孩來說,沒必要非在北京工作,回老家找份安穩的工作也不錯。”2010屆畢業生小趙說。

儘管是少數,但這些聲音的出現正是大學生在這幾年就業困難形勢下的新選擇,反映了他們就業心態的轉變。與過去“寧要大城市一張床”相比,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尤其是女大學生把留在所在地區的省會城市或者回家鄉的省會城市就業當成自己的選擇。儘管依然選擇城市,但大與小之間的距離畢竟有所縮小。

而隨著大眾化就業時代的來臨和全社會就業競爭的加劇,社會向大學生就業提出了由大城市向基層鄉鎮轉移的要求,調查結果反映出大學生對這個問題的態度變化。XX年,只有少部分大學生樂於接受去小城鎮及鄉鎮單位就業,接近半數的大學生只有在實在沒有其他機會時被迫接受,而30%的大學生堅決不能接受。而到了XX年年,80%的大學生可以接受到小城鎮及鄉鎮單位就業,堅決不能接受的比例下降為20%。這一方面說明,基層就業已經作為大學生就業的一種選擇,面對大眾化就業形勢,一些大學生已經開始調整心態,基層就業必將會對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而對於少部分堅決不接受到基層就業的大學生,政府和社會更多的責任在於引導,更重要的則是需要逐步完善基層就業的相關配套政策,讓基層能夠成為有極大吸引力的就業點。

“多”與“少”的博弈

薪酬問題向來是大學生就業中的熱點問題,三次調查的企業吸引力分析,薪酬與福利一直是吸引大學生選擇該企業的重要原因。XX年調查顯示大學生求職的工資底線平均值為2244.6,XX年為2390.38。在對2010屆畢業生的調查中,67%的大學生選擇範圍在4000元-1500元之間,54%的學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