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對中秋節寄語參考

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讚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貼上在餅面上,後業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

這無疑是漢民族的一種民族心理的反映。傳說,元朝初年,元蒙統治者懼怕民眾起來反抗,

採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監視,十家只許用一把菜刀的高壓政策,人民忍無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節互贈月餅之機,

在月餅里放一個蠟丸,蠟丸中裹著紙,紙上寫著誓言,餅底還貼一張紙做暗示,以此互相號召反蒙復國。浙江溫州一帶稱這種月餅“三錦",按當地方言的諧音就是"殺緊"。這大概就是今天月餅外常貼上一張紙的由來。

燃 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

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

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詩 情 畫 意 說 “ 月 謎 ”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璀璨天幕上,謎語,從來就是一顆散射著獨特魅力的亮星。千百年來,她同中國文化其他體式的藝術一樣,也與月亮結下了不解的情緣,流傳著無數意趣雋永的涉月之作。

這些“月謎”就總體而論,可分成兩大類:以月為謎面者和謎底為月者。或許因為月亮那素華皎潔的美好形象,在人們的腦海間心目中委實太熟稔太深刻了,故而以月為謎底的謎語,其製作固然非易,猜度卻不難中的。譬如:“明天*全食”,打一“月”字;“中秋菊盛開”,打成語“花好月圓”;“蟾宮曲”,打曲牌名《月兒彎》;

“冰輪乍涌”,打電影名《海上升明月》;等等。這類“月謎”,有好些的確機巧飛靈,頗堪擊節,但終究由於製作上受到單一謎底的*限,

產量遠不似以月為謎面的作品之繁之富。而後者,創作空間明顯開闊,制謎者的手腳較少束縛,謎語的內涵因之大大擴張,幾乎包羅萬象,作品也更加精彩紛呈,引人入勝。事實上,這後一類謎作應該被視做“月謎”的主流。

以月為謎面的謎語,不少採取了詩詞的句式出現,且又以引用人們熟識的唐詩宋詞居多。譬如,以李白的“長安一片月”,打《水滸》人物名“秦明”;以杜甫的“月是故鄉明”,打一農業名詞:“光照”;以賈島之句“僧敲月下門”,打外國地名“關島”;以蘇軾所詠“月有陰晴圓缺”,打經濟學名詞“自負盈虧”;等等,皆屬此類。當然,亦不乏拈引現代詩家名句來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