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員與主持人語言的同與異

摘要:當今社會傳媒競爭日趨激烈,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共存發展,要想在競爭中贏得客群的親賴,達到傳播致效,作為傳播者的媒體就必須在了解客群的同時最佳化傳播環 境,講求傳播技巧。而在傳統的新聞傳播活動(廣播和電視媒介)中,語言無疑是播音員與主持人達到傳播效果的有力手段,所以作為聯繫媒介與客群的它們就要充 分結合各自的傳播環境,運用各自具有特點的語言與客群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拉近觀眾與傳媒之間的距離,這樣才更有利於客群接受傳媒發布的各種信息。

關鍵字:語言 傳播環境在信息的傳遞過程中,信息外在化為我們所熟知的電台或者是電視台的節目,而節目的內容又決定了節目的形式,比如說我們經常看的新聞題材,有的新聞題材適合做 深度性報導,有的則適合做一檔評論性質的節目,而有的只是一般性的訊息報導,然而這種節目的形式恰恰又決定了我們播音員或者是主持人所運用語言的特點。在 播音員與主持人的語言方式上就會表現出細微的不同,而這種不同是在作為有聲語言的播音與主持報導中的“大同”下的不同,了解兩者語言之間的不同點我們必須 首先知道兩者之間的相同或相通之處。

一、播音員與主持人語言的“同”之處1、無論是播音員還是主持人的語言,都應受到規範性的制約。

語言作為表情達意的符號,本身都是含有一定的主觀和客觀色彩的。具體的講,其語言意義的本身都是主觀的,而這種主觀性是人賦予的客觀對象的某種意義,而其客 觀性則表現在這種意義並不是某個人所賦予的,而是社會對於特定語言的一種約束。作為播音員還是主持人,在播報新聞的同時,也會面臨著一種辭彙的取捨,總不 能脫離語言去播報新聞,又由於新聞傳播者的身份,所以播音員還是主持人的語言就應該有一定的約束性,這種約束性還表現在新聞寫作運用規範化語言(簡潔明 快、準確具體、鮮明生動)來使得更多客群能夠接受信息。所以我國還相應的出台了相關政策來規範播音員與主持人的語言,避免出現語言傳播的 “私語化”樣態。

2、作為用語言勾織成的新聞同樣具有感情色彩,直接表現為新聞的傾向性。

有人認為,播音員是純客觀性的轉述新聞,只是把當時或最近發生的新聞以口頭的形式描述了一下,不能帶有絲毫的主觀性情感,而主持人則有人認為是在純主觀的言 語中進行新聞的“虛誇”或者是事實的“偽造”的,其實兩種現象都是一種極端的看法,“播音創作最關鍵的是要動真心,動真情,對所播內容要真動心,對播音對 象動真情”這是齊越教授說過的一句話。[1]作為傳播信息主體的播音員還是主持人來說,一旦背離了事實的原貌就會失去了客群的信任,更何談新聞傳播致效,正是這種新聞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並存才使得新聞具有了促使客群接受的說服力。所以,無論是播音員的播報報導還是主持人的“說新聞”都是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的。

3、播音員與主持人語言形象化、傳播口語化的趨勢漸明顯。

語言的形象化並不等於誇大新聞事實,而口語化也並不等同於口語。形象化是對傳播語言的要求,傳播的信息要被客群所接受,就要在語言自身的組織上下工夫,語言 本身的意義就具有模糊性,概括性和抽象性。而播音員和主持人正是運用語言意義上的這種模糊性和概括性來使得語言具有形象化的特徵,從而表示對某個新聞的傾 向性的。近幾年來,說新紋的電視節目多了起來。譬如中央一套早上播出的《馬斌讀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主持人偶爾引用一些時代的流行話語來點評新聞,就 像是新聞的親歷者又好像是新聞的評論者,從廣大觀眾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平和的語言去理解和闡釋新聞事件的影響,最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